工作记录中的一笔一划和分析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充分体现了温总理对目标的追求是永不停步的。每一次野外工作中作者都用细腻的文字将周围美丽的场景刻画出来,充满诗意,读者能完全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梦境般的美妙画面,能触碰到作者那种诗人画家般的豪放情怀,将自己融入在大自然中。
(机关团支部 柯志恒)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野外工作的艰苦:日复一日进行着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同时无时无刻都在面对着蚊虫的叮咬、陡峭险峻的山峰。而温总理却能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立志要始终如一,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人民作出更多有益的事情。
(地勘院团支部 杨卫国)
看着温家宝同志每天都会认真记录下当天的工作,一个个地质现象,一个个地貌特征,都仿佛能浮现在眼前。地质记录本干净整洁,手标本描述清晰,绘图美观,其中各种矿物绘制清晰准确,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新一代地质人学习传扬。在科技已经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利用一切技术手段不断钻研,争取做到更好更精细更准确。
(地勘院团支部 朱梦涵)
“有些路必须自己去跋涉”温总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我们年轻人做人做事都要踏实务实。众所周知,地质工作艰辛繁重,不得不时常面临频繁的搬迁、爬坡过坎、涉水渡河、忍饥挨饿、野兽出没等困境,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我们将坚守“初心”,立志将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地勘院团支部 汪锦)
书中所述的一篇篇动人的回忆记录、一段段祁连山下的找矿故事,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当代的年轻地质队员的好教材,也是了解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对党对国家对地矿事业高度负责、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好榜样。
(地建团支部 朱学光)
从封面的装帧就能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似远眺处,黄土与青山做的底色。日记里整洁有力的笔迹、清晰的图示,没有任何花哨的纹饰,一如我们地质人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细细品读温家宝同志的地质笔记,字里行间让人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报国情怀和为地质事业无私奋斗的精神。同时也看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对地质事业的热情专注、踏实进取、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和品质。
(地建团支部 陈书涛)
书中我看到了温家宝同志身上的“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是:一、爱国精神。温家宝同志从年轻时就确立掌握本领、勤奋工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二、敬业精神。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三、刻苦精神。勤于动手,勤于动腿,勤于动脑。四、认真精神。野外记录体现了他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五、创新精神。他工作中不墨守成规,不断提出改革意见。
(岩土团支部 徐焜)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温家宝同志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好心态和多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如书中所说,地质队员的野外考察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他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例如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时,每次上山,他会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勤思考,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读书。
(岩土团支部 张晓辉)
45本野外记录簿和工作手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冲击,更带来了一种敬仰。当开展地质工作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上,风沙多,气候干燥,泉水多为苦水、咸水、臭水,饮用后容易引起腹痛。粮、菜、水都靠外运,没有路,只能依靠骆驼运输为主。上山时,一旦碰到突然刮大风,风沙骤起,就得赶紧往营地跑,否则会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千难万险没有阻止这些找矿人的脚步!
(工勘院团支部 方剑飞)
温总理把单调枯燥、艰苦危险的地质工作当作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的过程,把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自己的理想和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一切,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贯穿着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
(工勘院团支部 田晓)
无论走多远,都要保持一颗学习和思考的心。学习,让我们不会落后于别人,将我们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的更远。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时,也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再通过实践,丰富理论。
(工勘院团支部 王鹏)
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要耐得住寂寞,只有经得起一切艰辛的考验,做好了最基层的工作,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才有机会去更高更大的舞台上发挥光彩。不同的岗位上,就要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和担当。
(工勘院团支部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