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俯仰天地,一心为民——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6-12-23 14:28:4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地勘院团支部 张志 访问次数:1394 字体大小:

浅绿色的封皮下,温家宝地质笔记七个字首先映入眼帘。倘若愿意耐着心性细细看,地质剖面图、柱状图、工作随笔及日记一应俱全,图文背后是绵延不绝的祁连山脉,大有一番风雪未尽且等来人的境界。这本书是我极喜欢的,在我桌上的这半个月,前后翻看三遍有余,才敢与大家分享读书所得。

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以及研究笔记构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文章详尽,文笔从容。透过字里行间的情景再现,我们能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又动乱的年代,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如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守工作,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如何在一天天的生活学习中成长,一个伟大的人性光辉如何影响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发行至今,不知多少青年被温家宝同志的五种精神、五种能力激励着。最引起我内心共鸣的却是在一心为民的人生道路上,认真的诠释着他每一个角色平凡和不平凡的意义。俯身接地气,仰首转作风,一俯一仰,皆系民生,温家宝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在校期间温家宝同志曾两次写下血书,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毕业也未改初心,主动放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就业机会。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的15年,午饭常常就着开水吃凉膜,裹着睡袋在荒郊野岭过夜也早已习惯,踏冰过河、攀登悬崖峭壁,甚至害怕因为停下来休息再也起不来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他有丝毫的退缩,他俯下身来,整理好背上的行囊又再出发,这是他对坚守工作、报效国家的“俯”。另一方面,温家宝同志在野外考察中,哪怕路再长再远,山再高再险,也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结合地质理论和野外考察有着不少规律性的发现。在枯燥单调的野外生活中,用别人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坚持学习,读哲学读诗歌,昂首迈步,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这是他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保持心灵美好的“仰”。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队员,那时就已经立下为人民负责,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的崇高信念,从他的笔记中亦时时可见对民众的亲睐和关心,对能否进行小规模开发以解决山前农民的燃煤之急的思考更是体现的贴切。

是否能胜任行政管理工作,温家宝同志也有反复考量,就此也特地征询了汤中立先生的意见。事实证明,党和人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从事管理工作期间,温家宝同志的时间是极其忙碌的,调研学习的力度和强度都很大,主要涉及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的改革、地质队伍的改革等。俯身甘为孺子牛,他又一次把自己放在极低的位置上思考方向,这是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质事业所作努力的“俯”。深入实际,积极组织座谈交流,赴多地调研,以极大的信心引领地质行业改革,其中对地质工作对象基本为矿产地质转为工程、水文、环境、生态、农业等为建设城市服务的多功能综合体系的设想和决策,正是我们地质行业新发展的方向标。温家宝同志眼界高远,为地质谋未来,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赋予他使命上下求索的“仰”。温家宝同志尤其关心职工及子女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措施改善地质工作人员待遇,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亲民爱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母校给我的传承至今仍受用不已。读着这本学长记录地质人生的书,分外凝重,也想起周口店实习那段快乐的时光。温家宝同志能有高山相伴,坐看云起的诗意视野,也是与他为人民积累知识的本心分不开的。

山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人民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是我读这本《温家宝地质笔记》感动最多的地方。

(本文获队团委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征文活动三等奖)

(地勘院  张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