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等待,终于得偿所愿,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翻开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温家宝地质笔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云山相绕如诗如画的风光,苍劲有力工整如砌的45个封皮陈旧的笔记本,线条清晰如同教科书式的地质附图,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一打开书本,是这位地质元老级前辈对地质工作的认真与热爱。书中对工作方法、地质术语、地质现象的阐述,细致透彻,通俗易懂。怎么去布置工作路线,怎么去描述地质露头,怎么去准确判断地质界线,感觉自己正在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地质工作野外手册。在祁连山,他踏冰过河、爬雪山、攀悬崖峭壁,在冰雪覆盖的山脊,采样、填图、定点。不能偷懒,否则将痛苦不可释。在呼兰台沟西,翻山越岭,只要不畏高、险、远、难,尽力追索观察地质异常,不断发现与矿产有关的蛛丝马迹,做好野外观察,就有可能找到宝藏。当他看到一个个标本齐刷刷摆成一排,就像用标准砖垒成的长城,十分欣喜。我想用书中这句话说的再好不过了:“作为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和样品标本,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这位严谨务实、吃苦耐劳的地质前辈,在攀悬崖峭壁、过急流险河、临暴雨山洪、居戈壁沙漠的艰苦中,让我们看到了野外工作的辛苦与苦中作乐,看到了大自然的风光与奥秘,看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深撼我心的,是他对学习的不懈坚持。对于学习,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参加工作后别人打着牌,他却独自在看书;为了增进自己的记忆,他用抄书的方法来学习;常常利用夜晚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工作之余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读书。就是他这种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才有了我们这本厚厚的地质笔记、才有了这位后来的书记。反思自己,当我看到这一幅幅地质图的时候,我想起来了在学习实习时候的自己,虽然也是每天早起去爬山、去找界线,却觉得自己和温家宝书记差距是如此之大,他的这股劲头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现代生活快捷便利,地质工作也远没有了当年的艰辛,生在这舒适安逸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发奋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温总理学习,向无言的大山学习;有目的的学习,有计划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有总结的学习,让我们都成为爱学习善学习的人。
在他工作本的第二页,写下了他的座右铭:“要做一个坚持真理而不怕被打败的人。胆大心细,既要有硬劲,又要讲方法,处理问题要留有余地。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对人民负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立志采取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些精神不就是和我们的地质三光荣精神一脉相承吗?对于工作,他绝不叫苦;对于学习,他绝不放弃,对于真理,他坚定不移。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上山的时候也会偷数自己排在第几,写字的时候会用自磨的钢笔。他就是这样真实的一位老人,难怪总会感觉书记是那么的贴心与亲近。绕梁不绝的,是他追求真理的坚定不移。他在书中说到:“一个坚持真理的人,有时候是遭人嫉恨和受人污蔑最多的人,马克思心中装着真理,无所畏惧,他把这一切当做蛛网抹去,不予理睬,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给以答复。我一定要做这样用于坚持真理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探索真知、探寻真理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困难,碰到猜疑,甚至迷茫,失去方向,因为这条路崎岖坎坷,荆棘密布。但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才不会轻易动摇,更不会轻言放弃。这样才能像书中教育他的孩子一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靠天,不靠地,也不靠父母,自强自立。他像我们一样真实自然,却又让人心生敬仰。读罢全书,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回荡:“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少一点点的理由,多一点点的真诚。
(本文获队团委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征文活动三等奖)
(工勘院团支部 胡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