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愿化春泥润杏林——记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的遗体捐赠志愿者们

发布时间:2015-10-26 11:08:22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报 信息作者:戴舒生 访问次数:1823 字体大小:

国土人故事┃愿化春泥润杏林

 

年轻的时候他们餐风宿露,为祖国寻宝找矿,退休后安享晚年之际,还不忘许下誓言,为国家的医学进步奉献自己最后一丝力量。“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值此重阳佳节之际,祝所有的老人们幸福安康!

 

愿化春泥润杏林

——记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的遗体捐赠志愿者们

戴舒生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高楼大厦间,长江东路115号是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前面是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的办公楼,后面就是生活区。然而,在这个平凡的地质队大院里,12年来,陆续有20名老人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上。一个单位大院内的退休职工,以遗体志愿捐献团队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知道,目前安徽省遗体捐献登记在册也仅有4000例。

这些在地质战线上默默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为国家富强寻找过宝藏,他们最后的心愿就是,将自己有用的器官馈赠给另一个生命,使其延续,并使自己的躯体化成医学进步的桥梁。

 

 327地质队部分遗体捐赠志愿者合影

 

为了捐献遗体,丁立长老人骑着自行车四处打听,整整跑了一个星期才得到了答复

今年82岁的丁立长老人,身体硬朗,他是327大院内第一个志愿遗体捐献签署者。早在2002年,他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了一条关于遗体捐献的消息,丁老便坐不住了,“我是干机修工作的,机器坏了只有拆开,了解结构,技术才能提高,医学也一样。”他骑着一辆老式永久自行车跑了十几站路,找到安徽医科大学询问捐献流程,可当时安徽医科大学却没有人知道。做事执著的丁立长没有气馁,他前前后后跑了一个多星期,四处打听,终于在合肥第二民政局得到了答复。

签署捐献协议时,需要子女签字,儿女却都不同意,最大的顾忌是“这样做让人家怎么看我们?”丁立长和他们讲了一堆大道理,最后发了火:“平时你们对我那么孝顺,怎么就这一个愿望怎么都不能满足我?我死后,哭都不许你们哭。”见父亲这样坚持,儿女们沉默了,最后大家商议,还是了却老人的愿望吧,大女儿为父亲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在这之后,丁立长只要和老同事、老朋友在一起时,就会宣传这件事,成了志愿遗体捐献的义务宣传员。

性格耿直的丁老常说:“我是一个孤儿,是组织培养了我,人要感恩。人活在世上不能自私。”

退休后,丁立长继续发挥乐于助人的习惯。谁家水龙头坏了喊他,电器坏了喊他,下水道不通了喊他。不久前,邻居丢了钥匙进不了屋,还请他帮忙开门。

 

82岁的丁立长老人是327地质队第一位遗体捐赠者

 

 老伴去世那天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前后不到两小时,毕治国觉得这样很好 

不久前,毕治国的妻子苏克俭去世了,按照生前签订的协议,捐献了遗体。老伴去世那天,安徽医科大学和省红十字会给老伴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前后不到两小时。毕治国觉得这样很好,去除了很多繁杂程序,移风易俗。他说:“想通了就是那么回事,何况封建迷信、传统观念对社会、环境、家庭、后代都会带来负担。”现在每年春分日,红十字会还组织捐赠者亲属前往大蜀山,在刻有捐赠者名字的纪念碑前去悼念,献上一束鲜花。

说到这里,坐在办公桌前的老人神情黯然,陷入了回忆中。毕治国觉得自己欠妻子的太多了,刚结婚那阵,顿顿咸菜就饭,女儿出生后,一直患病需要医治。毕治国那时跑野外半年才回一次家,不但常年不在家,有时出野外还要自己贴钱。妻子在家只有省吃俭用,照顾患病的女儿,心理负担很重。后来生活有所改善,可妻子节俭的习惯改不了,连弟弟妹妹送给她的新衣服也舍不得穿,都收在箱子里┅┅当毕治国听说单位老同事捐献遗体的事后,也有些心动,回家就和老伴沟通。最后他俩和1967年出生的女儿一起,一家三口都签订了捐献协议。

老伴去世后,毕治国也经常感到孤单,两人相濡以沫五十多年,以前只要不出野外,每次到单位上班前老伴在家,下班后老伴在家,事事都能商量。现在,回家后冷冷清清,为了排解寂寞,七十多岁的毕治国现在每天还坚持到单位上班,为地质找矿贡献余热。

 

 ▲毕治国(中)在野外指导年轻人找矿

 

 ▲毕治国(左一)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

 

夫妇俩最大的爱好是携手去旅游,只要一个说去哪,另一个绝对支持

宁金野夫妇十多年前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当时是受一个一起跳广场舞的大妈宣传她父亲捐献遗体事迹的影响。那时他们还没有退休,工作很忙,又找不到办理捐献手续的地方,就耽搁了下来。直到退休后的去年,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单位大院十几位老人捐献遗体事迹的报道,他俩赶到社区询问,才由社区工作人员答应帮助联系,等到今年4月份,终于都签定了协议。

宁金野夫妇认为,作为子女,父母在世时要多尽孝道,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他们看不惯薄养厚葬的不良习俗。

宁金野是物探高级工程师,退休后,还迷念着他的老本行,做着他的地热梦。跑了多家单位搜集资料,写出《合肥温泉之乡半汤地热成因模式及其外围地热前景探讨》以及《安徽长山地热初探》等论文,来论证关于地热“基底隆起聚热”理论成果。再把它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找主管部门和单位要求立项,然后就一直关注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虽然都是无偿的奉献,宁金野却乐此不彼。

妻子冯月娥原来是机关干部。现在除了锻炼身体,还看看报,阅读各类“杂书”。退休后,夫妇俩最大的爱好是携手去旅游,只要一个说去哪,另一个绝对支持。有一次冯月娥看到《冬天里的伦敦》一书时,兴起了去伦敦旅游的念头,两个女儿还拿出两万元资助他们。

他俩几乎跑光了国内著名景点,为了一睹成都冰塔林和海螺沟的风光,夫妻俩还给导游写了保证书,因为这样的景点限制老人的年龄。他们还去过南非海豹岛、美国黄石公园,去英国看立岩柱,去日本、东南亚。每次从外面回来,冯月娥还将旅游地的风土人情、风景趣闻以及地图记录在笔记本上。

夫妻俩想去的地方还很多,觉得时间很宝贵,他俩还常说:“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宁金野、冯月娥夫妇欣赏自己旅行时拍的照片

 

 “我干了30多年地质工作,知道标本、数据对科学研究重要性。”张志良的愿望是遗体还可以用于医学研究,培养更多的医生,老伴沈佩珍说:“我们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捐献也要一起。

77岁的张志良退休前是一名地质高级工程师,在他看来,医学和地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干了30多年地质工作,知道标本、数据对科学研究重要性。”他的愿望是遗体还可以用于医学研究,培养更多的医生。张志良不仅自己志愿捐献遗体,还鼓动老伴沈佩珍和自己一起,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 “我们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捐献也要一起。 ”沈佩珍说。

从事一辈子放射性测量的黄书能,退休后,看到丁立长等好友的捐献,也很快办理了手续。在他看来,只要活着的时候后人尽到“孝”字,走就走了,为后人留一幅照片留念就行了。“捐献遗体在医学上其实就是和地质上打标本一样,只有让学医的学生多锻炼,水平才会提高的。”一同生活60年的老伴以及他的子女都没有反对他的举动。

李荣述、王素英、蔡华兰、金从英、钟如霞等人也都干了一辈子地质,如今只是正在安享晚年的平凡老人,他们每天上菜市场买菜,每天饭后散步。“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吃过苦享过福,已经看淡生死了,将来把遗体捐献出来,希望能用于医学研究或是救人一命,也算是我对社会的最后一次奉献。”老人们说。

至今为止,20位遗体捐献者中的苏克俭和姚贵和两位老人已经去世,实现了人生中最后的心愿,完成了遗体捐献。而地质大队的正能量,也传到了大院外,附近社区的老人们听说他们的事迹后,也来了解情况,不少人被他们感召,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表。

 

▲张志良、沈佩珍夫妇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捐献也要一起

 

(本文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1021日微信平台、《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1024日第三版人物聚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