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大树的身影

发布时间:2013-01-26 10:47:0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戴舒生 访问次数:2001 字体大小:

多少年前,故乡的每个村庄都绿树村边合,几乎每个村头都有一棵参天大树挺立在村口水塘边,自由自在地生长。远远看去,绿色层层叠叠,亭亭如盖。庞大的树冠里免不了有各种鸟雀在里面安家立户,飞进飞出。粗壮的树干下不时还有农人坐着歇脚乘凉,有耕牛、鸡鸭鹅、猪狗猫等等,都把大树当成了荫凉和安逸的依靠。这些大树的身影增添了农庄无尽的幽静和盎然的意趣。如果树有记忆,它们应该留下了多少对村庄人们记忆啊,只是大树不会开口说话,不能讲述深刻在年轮里的那个村庄历史,就像是那个村庄一块鲜活的无字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边的大树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哪怕就是几十年树龄的大树都会引来购买者整天和村民讨价还价。因为景观树不知不觉成为城市绿化时尚的词语。城市里耸立着钢筋水泥的建筑物,唯一缺少的就是绿色。小树成长已来不及亮化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工程,于是村庄、旷野、山脚,一棵棵躲过了风雨雷电、洪水干旱、人为破坏的参天大树就派上了用场。那些根部已深深扎入大地的树,被现代化机器挖掘机、起重机毫不费力挖起,装车运走。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土坑空荡荡裸露在那里,显得空荡荡的还有大树原来位置上的天空。后面的村庄,似乎更是有一种无名的怅然……

这些树被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心安理得地移栽在设计好的地方,与开挖的一条小水沟、铺上千百块同样是远方河滩运来的鹅卵石、价值不菲剪裁得整整齐齐绿得鲜明的草、开得炫目耀眼的花生长在一起,等待着春天重新发出新枝新叶。我不禁问自己,城市里几乎都是似曾相识雷同的绿化,千篇一律的模样就叫景观?那些立在山脚、村子、旷野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些拥抱蓝天白云,聆听潺潺流水的大树,还有那些树荫下悠闲的农人,进出的飞鸟,各种家禽,不是景观吗?这些人造的景观是否会扭曲人的审美趣味,降低、麻木甚至毒害心灵对美的天然敏感程度?是否粗暴地践踏了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纯美最和谐的图画呢?

给我最深感触的是,每次坐车经过一苗木基地,都会看到每户出卖苗木的商家都在一堆大树前挂一个宽大的白漆牌子,上面歪歪斜斜涂抹着几个丑陋醒目的大红字有古树出卖。牌子后方不大的土地上那些可怜的大树都暂时拥挤着栽在一起,它们被截成连着几个粗大树杈的树桩,光秃秃立在那,树干上裹上草绳,树杈断口处扎上塑料袋,等待着卖出去作为风景的点缀,中间还有那些爆裂开来苍老的树皮的大树,则告诉着人们它已失去生命,永远枯去。有一次车上有一个孩子问大人:这些树怎么都残废了呢?我刹那间心头一颤,童言无忌,这些树都变成了残缺的树啊。

不知道这些大树是否感觉到了忧郁、疼痛、和急躁——被挖断了生长多少年的根系,被斩去了自由自在舒展的枝丫,被迫离开规划整齐、建设得面目全非的乡土。最重要的它们还得忘记过去,光秃秃的树干被移栽到需要的地方,还得努力去挣扎悲壮地生长,粗壮的树干上会再生长出细细的枝条,会再萌发出新的树叶,会生长出比自身的树干粗不了多少,极不协调半圆形的树冠,远远看去像竖起的一根落满灰尘有绿色火柴头的火柴棍。

每次路过这些出卖古树的地方,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想象它们离开了原来沐风浴雨、经冬历夏的故土,在新环境下的生长状态,都会揪心那些整天在它们枝头欢歌雀舞的鸟儿,是否还会寻找到曾经为它们遮蔽风雨的安身地方。我还会下意识地在那些残缺的树林里,竭力寻找那些曾经熟悉的枝叶繁茂、蓬蓬勃勃的大树身影……

(本文刊登于201319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八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