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矿井下进行岩粉装袋
金属矿井下,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蒸笼”。这里没有四季更迭,只有终年不散的高温与潮湿。岩石在闷热中渗出黏腻的水珠,空气仿佛被压缩成厚重的棉絮,压得人喘不过气。2025年3月至今,我便是这特殊战场中的一名探矿安全员,肩负着守护井下工人生命安全的重任。327地质队主业聚焦地质找矿,而此次岩土公司承接的探矿项目,正是服务主业的关键延伸,也是我们突破传统业务边界、探索“安全护航探矿”新模式的创新实践。
下井之前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工作服、安全帽、气体检测仪、矿灯、应急手电,这些总重数公斤的装备,在湿热环境中会额外消耗体力,但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致命隐患。随着运输罐笼下沉,轰鸣声与热浪扑面而来。主巷道的防爆灯在高温中泛着昏黄的光,照在盘踞的电缆上,仿佛一条条“钢铁巨蟒”正在苏醒。呼吸变得急促,汗水模糊了眼镜,我不得不频繁擦拭。气体检测、隐患拍照,每个动作都在与高温潮湿的空气对抗。气体检测仪是我的“生命哨兵”,但在高温高湿下,检测仪读数易产生波动,必须反复校准;高温让电缆表皮温度飙升,我甚至能感受到热辐射灼烤着皮肤。有一次,仪器突然尖叫,数值爆表。要求全员撤离后,查明是铲车待机过长,尾气气体在高温下加速扩散。虽然是闹了乌龙,但是大家都很庆幸。
照明系统的稳定性在湿热环境中面临严峻挑战。支巷道的矿灯光束穿透不了浓重的雾气,潮湿的岩壁不断滴落的水珠在光晕中折射,像无数双窥视的眼睛。我握紧矿灯,将光束扫向每一个死角——这里曾发生过顶板垮塌,积水与高温混合成致命的陷阱。一次,矿灯突然暗了,我瞬间冒出了冷汗,摸索着切换应急手电,心跳声与岩石裂纹声在耳畔交织。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在这里,光明就是生命。中午的“休息”更像一场与疲惫的博弈。找个相对干燥的角落,吃着送下井的热饭菜,耳边是永不停歇的机器轰鸣。
在这“蒸笼”中,我逐渐悟出:井下工作不是“刀尖上的舞蹈”,而是“与地心的谈判”。高温让体力透支,高湿让神经紧绷,但我的呼吸声、脚步声,仍是工友们最安心的节拍。金属矿井下的探矿安全员生活,没有电影里的惊险大片,只有汗水、灼热与寂静交织的平凡。但我们知道,这份平凡,是矿工们最珍贵的“不平凡”。我们用被高温灼烫的双手、被湿气浸透的脊梁,守护着每一寸安全的土地,让每一盏矿灯都能照亮井下工人归家的路。
(讲述人:岩土公司第二工程处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