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建队70周年专题 > 【历史】难忘峥嵘岁月

【老故事】嘿,岩土二处(讲述人:苏延根)

发布时间:2025-08-29 15:52:05 信息作者:李世伟 访问次数:154 字体大小:

c6a249cc902ce568fcfeabc3a8acf2eb.jpg

莫桑比克体育馆项目现场合影

1993年7月,庐江沙溪三分队2号钻机完成最后一米钻进,327地质队年度任务收官。黄屯工区面临转型抉择:需从传统固体岩芯勘探转向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领域。随着工区70余人分流迫在眉睫,恰逢某铁路线施工项目急需灌注桩队伍,这支以2号钻机为班底的年轻团队就此踏上征程。

初涉灌注桩领域,这支勘探劲旅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困境。在项目施工现场,沙卵层带来的技术挑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清水钻进初期效率尚可,但随着孔内返沙量激增,钻机倾斜、护筒失踪的险情接踵而至。紧急求援后,上海技术人员带来的深护筒埋设与泥浆配比方案,让工程重获生机。工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下泥浆沟清捞卵石,滚筒搅拌机昼夜轰鸣,沙石料依靠人力车向上推送。我与另一位年轻同事负责推着300斤石子车在斜坡上往复穿梭,随着时间推移,浑身疲惫不堪,仿佛散了架一般。每当听到前台提导管的信号,这短短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即便躺在石堆上也能瞬间入睡。当18小时连续灌注结束时,众人返回住处洗澡、吃午饭,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

得名“二处”源于钻机番号排序——更早转型的5号机称“一处”,我们这支队伍遂成“二处”。岩土二处的发展历程跌宕波折:1994年挺进上海时,与兄弟单位共80余人蜗居待拆厂房,上下铺间仅容侧身通行;“3050政策”又使20名骨干提前退休。二处前后在上海立足了11年,在全体职工的团结努力下走出困境、筑牢根基,出资购买岩土公司驻沪九处的资质,一套人马,在上海叫九处,回安徽叫二处。

新世纪曙光中,岩土二处迸发出惊人能量。2007年10月,22人远征马达加斯加,在塔那那利佛五星级酒店项目初试锋芒,此后十年间,莫桑比克体育场、总统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相继刻下徽匠印记。与此同时,二处另一批留守队伍重启岩芯固体勘探工作,罗河铁矿、沙溪铜矿等深部找矿成果,续写着地质荣光。

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处历经波折,而那些年的记忆,如同那些钻孔一样,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二处人的心中。每当提起二处,老一辈的工程人总会感慨万千,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那些并肩作战的伙伴,都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嘿,岩土二处,你恰似队史缩影,既承载着我队最后一台生产钻机撤销的落寞,又孕育着新世纪我队首台钻机成立的朝气;既有参建合肥首条高架的底气,又具备远征海外的胆识。

嘿,岩土二处,愿你过往的坎坷终成序章,未来的路途皆是坦途!

(讲述人:岩土公司第二工程处 苏延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