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地矿局,提到找矿队伍,有一个地质队不能不提,它就是1955年建队,享有地矿部“功勋地质队”、“首届全国百强地质队”、“地矿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国家科技成果奖”、“安徽省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的327地质队。
在这里,无需我用拙笔去描写它辉煌的业绩;只要打开327地质队队史陈列室,那一块块展板、一幅幅图片图表、一尊尊奖杯、一块块奖牌、一张张奖状,就足以说明它的历史功勋厚重。
在这里,我想追记的是:26年前在这个队发生的一件惊心动魄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2年6月18日清晨,座落在庐江县东顾山北麓的327地质队队部,早起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洗漱、晨练、到露天菜场购菜、去职工食堂买早餐……一切都在自然地进行中。然而,在后勤车间到职工食堂20米左右的区间内有一种气味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抑或被人们忽略了。但有一个人比较敏感,他就是到菜场早点摊买早点的青年电工耿志超,耿志超嗅到附近有一股浓烈的汽油味,他只当是哪辆汽车漏油或在此修过车子,却没想到,这是由于该队油库值班人员疏忽而导致油罐汽油泄漏引起的;更没想到,在这里即将发生一场惊心动魄、前所未有的群英斗火魔的恶战。
报 警
6时许,汽车队队长徐成佳上公厕后出来,忽然看见后勤通向油库的水沟两旁的树木,像遭到突起的飓风洗劫,枝叶发出少见的哧哧炸裂声(这是油库的汽油泄漏流进水沟遇到明火,气体在空中燃烧的瞬间现象);随之,油库外面两米多高的围墙,突然在一声爆炸中倒塌了十多米;紧接着,后勤通向油库的那条百米水沟,刹那间变成了一条肆虐的百米火龙,一头扎进油库,又引起了储放着五、六十个汽油桶的一号油库泄漏的汽油气体爆炸,石棉瓦房顶被炸掀了。顿时,火光四起,滚滚浓烟直冲蓝天。
“不好,油库起火。”与油库打过多年交道的徐成佳,非常清楚油库起火的后果,但他没有惊慌,他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报警。
身高腿长的徐成佳,脚上虽然穿着拖鞋,却疾步如飞,几步就跨到了住在他家前几排的队总机室话务员李金兰的家,“快!李金兰,油库起火,赶快报警!”说完,徐成佳转身跑回家换了一双球鞋,又飞也似地就近从倒塌的围墙处冲进了油库。
在一旁听得真切的李金兰丈夫陈桂海像战士接到了命令,没等李金兰跨出家门,便抓起桌上的钥匙,抢先向总机跑去。
头天晚上整理材料熬了夜的队办公室秘书徐大勇,睡在床上,听到隔壁刘正明的女儿“爸爸,不好了,油库着火了!”的喊声,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此时,他第一个念头也是报警。于是,徐大勇慌忙套了一条长裤,径直朝总机室跑去。
徐大勇与陈桂海几乎是同时赶到队总机室。当陈桂海打开总机室门,徐大勇抓起话筒就拨打119,却怎么也拨不准火警号。他太紧张了,他的右手在不停地抖动。徐大勇只好把话筒递给陈桂海,陈桂海迅速拨通了119。
就在陈桂海拨通了119火警后,还有人陆续赶到总机室来报警。
救 火
锅炉工郑守权曾经干过油库工,他就住在油库边上的一间平房里,当发现油库突然起火,他第一个冲进了油库,与库工徐建民、刘宜春采取扒护库沙等有效措施救火。
刘宜春的妻子谢传凤和女儿刘燕,她俩一个是家属,一个是中学生。当看到油库上空冒起了滚滚浓烟,母女俩飞快地赶到了油库,她俩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帮助刘宜春救火,保住油库。
母女俩立即投入了郑守权、徐建民、刘宜春扒沙的行列。
搬运班的邱昌道拿来两个脸盆赶来了,后勤科的指导员陈忠敏、科长李成义、财务科的刘建新、政治处主任郑先成、木工班的汪连胜、劳资科的房维民、驾驶员罗守明、电工耿志超、锻工班老工人陈德法、报过警的队办秘书徐大勇、后勤科副科长徐福顺、仓库保管员张良才、行政科长许观胜、安全科的周邦才也赶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投入了扒沙救火的战斗。来不及回去取装沙的工具,他们就近取材,用脸盆、木箱等装沙,向火场抛撒。
大油罐边上的护沙很快就被扒光了。救火的人群又跑到油库院中的护库沙池扒沙,由于院中的池沙受常年的雨淋和被进出车辆轧压,板结了,他们扒得很费力;谢传凤、刘燕扒得就更费力了,但她俩还是不停地扒。手扒破了,流血了,也全然不顾。她俩埋着头一门心思就是多扒沙,把大火扑灭。
火场中,有一个人他没有扒沙,他在密切注视着油库火势的发展,这个人就是徐成佳。
在部队汽车团一次汽油火灾中,徐成佳亲眼目睹营教导员那临场沉着果断的指挥才能,避免了上百辆汽车可能被毁的损失。
因为有了那次经历,徐成佳也很沉着。他没有像一名普通战士在冲锋陷阵,他更像一名将军,到前后阵地了解“敌情”,为的是更好地寻找克“敌”制胜的良策。
在人们扒沙向燃烧的一号油库抛洒的当口,徐成佳则把油库前后的火情察看了一遍。掌握全部火情的徐成佳,此时,最担心油库后面四个大油罐的火情。他十分清楚,这四个大油罐至少还储有二、三十吨汽油和柴油。一旦被大火烧着,引起爆炸,整个队部将陷入一片火海。离油库只有十几米远的国营东顾山林场14000多亩茂密的松树林和杉树林,也将遭到灭顶之灾……
面对大油罐下方的沟火直逼大油罐而来,面对与一号大汽油罐输油管连通,只有一墙之隔正在燃烧的一号油库,面对护库沙越来越少,消防队还没有赶来,徐成佳此时的心情也像大火一样在燃烧。怎么办?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救火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情急之中,徐成佳突然想到储放在后勤仓库里的本队化工原料厂生产的泥浆粉。
“对,用泥浆粉救火。”徐成佳眼前一亮。
他急忙对着救火的人群大喊,“赶快把泥浆粉仓库打开,用泥浆粉救火!”徐成佳喊过之后,又跑到油库后面察看四个大油罐的火情去了。
救火的人群听说用泥浆粉救火,都快速地跑到泥浆粉仓库外等待开门扛泥浆粉。
“大门锁着,怎么办?”
“砸开!”有人建议。
当人们正在寻找砸锁工具时,后勤科的管理员蒋艳芬跑步送来了钥匙,后勤科长李成义接过钥匙,迅速打开了仓库。
一袋袋泥浆粉扛出了仓库,如同一发发射向火魔的“炮弹”上了炮膛。
正在这时,大油罐下边的沟火烧上来了,且越烧越大。
徐成佳又跑到油库前喊开了:“赶快用湿布、湿麻袋把大油罐阀门封住!防止火从阀门烧进大油罐!”
人们找来麻袋、旧工作服沾上水把大油罐阀门封住了。
烈焰在大油罐下狂舞,贪婪的火舌在不断向上攀升,大有把大油罐全部吞噬之势。
有人见状,大声提醒道:“要注意,防止油罐爆炸!”
此时此刻,李成义、徐大勇、刘建新、郑先成、陈德法等人,没有胆怯,他们扛上泥浆粉勇敢地向火场冲去,卸下泥浆粉,又快速跑到仓库扛起第二袋……
善于思考的徐大勇,见整袋泥浆粉扛放在油库,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喊了一声“刘建新,来!”
只见他俩抬了一袋泥浆粉冲进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并伴随着一阵阵地面油气体燃烧爆炸声和空油桶被烧蹦起来相互撞击声的一号油库,扯开封口,向着正在燃烧的油桶上抛撒,抛撒,一块火焰被压灭了,又一块火焰被压灭了。
他们的行动,给后续救火的人员以有益的启示。泥浆粉封口扯不开,就用剪刀剪,铁锹铲。泥浆粉开始发挥威力了,一块块火焰被压灭了。
又一批救火人员赶来了,他们立即融入了扛泥浆粉的行列。
与此同时,罗守明、耿志超、陈德法接过后面送上来的干粉灭火器,站到正在熊熊燃烧的一号油库的最前沿,耿志超与罗守明约好同时向两个烧成大火球的两桶装满油的汽油桶猛喷过去,大火球立时被喷熄了;陈德法则向通向一号油库正在向外喷火的大汽油罐阀门喷去,阀门口的火舌也给喷熄了。一号油库的火势大大减弱了。
罗守明、耿志超、陈德法扔掉喷空的灭火器筒,又扛来泥浆粉,向一号油库和沟火抛撒。
曾经搞过消防工作的张良才,忘记自己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索性爬到大油罐的顶上,把泥浆粉一个劲地向下方的烈火猛抛、猛撒。
耿志超只顾向沟火抛撒泥浆粉,不料,一脚踩空,就在他即将掉进火沟里的千钧一发之际,眼疾手快的医务所所长周绍成一把将小耿拽了上来。
在火场上,有的一人抛撒泥浆粉有困难,马上就有人上去帮助一块抛撒。
他们就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团结协作,与大火顽强搏斗着。
就在他们全身心地扑火中,又有几处围墙在他们身边被燃烧的油气体炸倒塌了,此时,我们这些救火的地质队员们,一个个就像身经百战的勇士,毫不畏惧,哪里有火,就向哪里冲。由于人手少,火场战线长,这边火势给控制住了,那边又燃烧起来了。
在急需大部队与火魔作战的紧要关头,保卫科长邹作金带着一批职工赶来了,邹作金大喊一声,冲上去!并带头冲进了火海。紧接着,队党委书记王荣耀、副队长吴俊华和大队人马也赶到了,他们立即投入了扛泥浆粉灭火的战斗。
一大批灭火器送来了,泥浆粉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油库,送进了火场。
人们用泥浆粉和灭火器不停地向燃烧的油库地面和沟火抛撒、喷射;人们用泥浆粉和灭火器不停地向燃烧的一号油库抛撒、喷射。肆虐半个多小时的火魔终于被我们英勇的地质队员们制服了。
尾 声
庐江县两辆救火车风驰电掣地开来了,开进了油库,他们作了最后清场。大火彻底被扑灭了。一位消防队支队长动情地说:“在路上,我们都以为没救了,因为油库起火很难救,何况我们离327地质队又远;哪料到,你们靠自己的力量能把这场大火扑灭,了不起,真了不起!”他情不自禁地向参加救火的勇士们竖起了大拇指。
(夏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