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我为地矿喝彩”征文——共同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8:1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2215 字体大小:

今年安徽省地矿局迎来了“六十周岁生日”,六十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地质队员的青春,沉淀着一个个饱含热情与汗水的找矿故事,在崇山峻岭之间如火如荼地绽放着。

作为一名青年地质员,我有幸挥洒着我的青春,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在“庐枞地区”地质找矿一线,亲身经历了这“六十年”中最后六年的时光。

六年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奋战过庐江的岳山、东顾山,进行过1︰5万《矾山镇幅》数字化填图,亲历过枞阳、全椒、霍邱等地多个矿产勘查项目,也在大别山东段留下了自己的找矿足迹……这其中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都让我热泪盈眶的日子。“人的欢愉有时是肤浅的,而磨砺往往是深刻的”,咀嚼野外的艰苦和成果要比咀嚼欢乐有滋有味的多。我想这种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地质人特有的“收获”和“满足”吧。

艰苦奋斗 挥洒青春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地矿人肩负着为国找矿的责任和使命。但地质找矿有它的行业特殊性,注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播种收获”。从地勘项目预查、普查阶段的区调填图、物化探工作,到后期详查、勘探阶段的槽探、钻探施工等,往往要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有的找矿靶区,几代地质人“三进三出”,才最终得偿所愿。野外工作千头万绪,这需要地质队员们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摸索,每一步都不能浅尝辄止,既要能“钻入”地质资料里,又要联系野外实践从中“钻出来”。不仅考验地质工作者的耐心,更需要对于找矿工作的热爱与不懈追求。

野外磨练的刻骨铭心让我们年轻人越来越沉稳也越发坚强,相信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着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我不会忘记在酷暑中每天为避开烈日高温,5点钟起床去机台编录的场景,远远望去六台钻机在初升朝阳的萦绕下显得分外庄严;不会忘记在项目部的一个个夜晚整理野外资料,四个年轻地质员围坐在一起,头发都乱蓬蓬的杵起来,朝气蓬勃地向上舒展着,白炽灯光打在我们晒得乌黑的脸上;不会忘记当完成一天的填图任务,在冬日的夕阳里走下山,傍晚夕阳的余辉斜斜地洒在肩上,照得我们心里一阵阵暖意,山间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零零落落地铺满了我们回家的路……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也是难以用言语描绘的。

找矿的日子就在这种平淡的点滴中流逝,那一天一天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抽象成了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野外记录本、被洗掉了色并沾上厚厚汗渍、泥土的工作服以及地上一堆又一堆的岩石样品袋。

我们于不经意间在庐枞地区年复一年地忙碌着,单位办公楼一楼大厅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几个醒目的大字每天伴随着我们上下班,没有人特意地去注意它,但它却真真实实地深烙在每一个地质人的心里。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地质找矿工作没有终南捷径,需要淡泊眼前利益和可以量化的成果荣誉,让人理解“坚持”和“等待”的分量。成果和荣誉这些东西是不用刻意追求的,只有在一天天实实在在的日子里质朴的努力才可能拥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找矿之路虽然漫长,但是只要地质队员们每天在野外用粗糙的双手和清晰的笔记一个字一个字记录着,一张图一张图描绘着,就一定能给地质找矿工作留下令人感动的日子。这种感动是最朴实的,而朴实的东西往往是最耐久的。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我很喜欢福楼拜的这句话。的确,在各行各业,成功只是一时的,而在成功前的忍耐与卧薪尝胆却是主旋律。我想“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放在地质界也许应该改成“不以成果论英雄”。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寻找深部隐伏矿的难度越来越大。有时候,项目组耗费了很多心血在某地,最终也许没有得到梦想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过通过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本身也是一种成就,而项目组通过工作锤炼了队员们的技能和意志,对于找矿来说,他们一样是英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很多项目完成结束后,曲终人散,最终能留下的只有地质成果,可能其中很多美好的回忆会随着时间被抹平,不过在这过程中,地质队员踏遍千山万水的足迹也把地矿人的形象与文化乃至影响力传播到各地,相信会成为永恒。

传承使命 共担责任

地质成果来之不易,是经历了几代地质人的艰辛:很多工作区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便已开展了研究,一代又一代地质队员在前辈的成果上继续努力着,这种使命的传承如同齿轮一样,互相“咬合”。近年来我参与完成并取得找矿成果的“庐江县岳山矿区铜盘山矿段铅锌矿补充普查”、“庐江县顺港地区铜多金属矿预查”等项目正是老一辈地质人曾经付出青春和热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每次在地质资料馆收集项目资料时,总会看到很多年前的野外一手材料,嗅着泛黄纸张的味道,仿佛能透过这些故纸上的文字,握住前辈们粗糙龟裂的双手,看到他们奉献于山野激扬的画面。

有时候在项目验收时,年过古稀的老地质专家和中年地质工程师还有我们这些年轻地质员在一起看岩心、讨论矿体连接和储量估算:“三代人同框”的画面勾勒出我们共同的责任。我想这些老前辈们一定能从我们身上看到自己曾经三十岁的影子:看到那曾经踌躇满志的青涩少年,在一个个矿产勘查项目中历练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毅。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印记,但带不走的是他们对于找矿梦一辈子的坚守,虽然早已褪去陪伴多年的登山装备,但他们望向山野坚毅的目光永远不会改变……

为国找矿是我们每一个地质人“共同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让我们执着在崇山峻岭间挥洒青春时拥有伟大的热情,感悟到地勘工作不断向前行,不断向温暖光明境界靠拢的一种动力,这也是我们为地质找矿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精神力量。

武文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