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魅力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苏轼的《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中说,西湖“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那么,我且行白堤这一段,寻找自己的感受吧。
浪漫断想
当带着被生活挤得满满当当的内心空间,被尘世烟火熏燎的满面倦痕,着着实实踏上绿杨阴里白堤断桥的时候,我原先的想象得到了改变:那是在一丛丛游人堆中,不时有年轻女子紧紧挽着爱人毫无顾忌一边放声歌唱《千年等一回》,一边靠着断桥的石栏杆,以西湖为背景举着手机和爱人一起合影,年轻女子脸上溢满灿烂幸福的笑容。我对游人众多的热闹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这些年轻女子的欢快举动,行程会显得无趣多了。
十锦塘,单从字面上理解这里曾经相当繁华。《白蛇传》中,当年涌金门前,也许就在游人丛中白素贞和许仙相遇,从此在这区区十几公里范围内处处刻上了白蛇故事的痕迹,这个浪漫故事从这里开始随许多美丽景点铺展开来。
许仙,一个中药房的小学徒,能让白素贞无怨无悔痴痴的千年等一回,应该缘于他的憨厚老实、毫无世俗之气吧。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总是喜欢塑造一个这样傻里傻气的年轻男子,比如贾宝玉,比如牛郎,比如梁山伯,他们的傻气都能得到人们认可和喜爱,他们都能得到至美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过程波折跌宕,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劫难,结局也很凄婉,但是其中每一段,都散发着人类对美好追求向往的光芒,任时光流逝,千年百年,一直朗照世人心灵深处。
微雨蒙蒙,凭栏处,环顾远方群山间隐隐约约的雷峰塔、六和塔,《白蛇传》的故事和一湖清水那么相匹配,随着微波荡漾,缠绵、悠远。
庭院寻幽
白堤上平湖秋月对面一段,依孤山,南麓有文澜阁、西湖美术馆、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有很多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的人文景观庭院。
这些依山而建的庭院,精致、玲珑、亲切、秀丽。比如文澜阁,西泠印社、俞楼,面积不大,却不显局促,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进院门迎面总有一方面积不小的水池,乱石为岸,水中植有荷叶,点点浮萍,有红锦游于其间。内院有假山,假山上有亭子,亭子柱子的对联与不时遇到的石碑让你驻足品味,发千古之幽思。还有苔藓斑驳的石墙、古井。沿曲折幽寂石阶和朱栏画壁的四周长长游廊漫步,它们的尽头或石门或花窗,别有洞天。
庭院主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建筑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朱红的漆柱、雕花格子门,黑瓦瓦缝上生满青苔类植物。跨进屋内,屋内各式摆设虽略显豪华,却超凡脱俗,不由得想在任何一雕花窗下,搬一把椅子坐着翻阅一本发黄的旧书,这样悠闲清雅的时光多么难得。
最触动我的,还是庭院角角落落的布置。巨大的古樟树像一把把绿伞,覆盖着它所占据院落的一方天空,也撑出了一方饱满沧桑的历史。一个大花盆里栽着一杆细细窕窕的翠竹,放在窄窄的巷廊中间,衬托着两面的白墙,格外精神,隔壁西湖画廊展览的历代画竹作品中,就有这样透着人文精神的写照。看似轻松随意用古旧砖石垒砌的小花台,种植的棵棵小杂树,丛丛秀草,爬满砖、石和树干上的斑斑青苔,点缀其间的腊梅、石榴、枇杷、冬青、柏树、桂花、芭蕉等树木,慢慢体味,就能感受到处处匠心。在文澜阁进门口看到的一株老腊梅,更惹起我对家中院落的想念。当我走进这里的院落,特别是寂静午后,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正在故园老屋前院,父亲正弯腰扫树叶,或整理院子里花草、砖石时的情景。
名人印记
这里处处有着名人印记,行走白堤上,不自觉地就会想起白居易,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在我看来每一句都是经典,这位大唐杰出诗人,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感受,镌刻进了一代代挚爱湖光山色人们的心里。
说西湖更要说到苏轼,他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将西湖和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悲情美女子西施联系在一起。苏东坡为这片风景留下的不止于诗词,还有他所理解的,能带来为人们所接受的美以及他独特的豪放和豁达。
只是当年白堤和苏堤的修筑,主要作用于“水利方面疏浚水系,改善进排水,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是白居易和苏轼当官为政所做的实绩。与之带来的风景和诗作,也许是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从而寄情于山水的怀抱吧。
这里有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之墓,林和靖不同于白居易和苏轼,他隐居西湖,结庐孤山,“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梅妻鹤子”的林逋淡泊名利、远去功利心,闲适优雅,这样的品格和行经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
说起诗人,只有在秋瑾墓和秋瑾的汉白玉立像前,才能体会鉴湖女侠诗作的激荡人心,“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河梁携手处,千里暮云横。”想到这些如胸怀万丈豪情男儿写出的壮烈句子,你就会热血涌动,就会热泪盈眶,就会由心底生出无限的崇敬。秋瑾是一位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她长眠在西子湖畔,令山水增色。
行走西湖白堤,还能追寻近代文化艺术巨匠们的踪迹。比如,西湖美术馆门前的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塑像,吴昌硕、黄宾虹、常书鸿纪念馆和画展,这些艺术大师的人生和作品与西湖美景一样令人难忘。
(戴舒生 曾发于《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