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地处大别山北麓的东面,大别山蜿蜒的山岭在天边虽然只是起起伏伏的一抹,可还是能感觉出它的巍峨和神秘。在我的视野里,故乡大地上葱绿山岭,底缓丘陵、幽深弯畈、丰饶平原、静谧河流以及清澈塘堰都在它的脚下铺展开来,有着道不出的美丽和描摹不尽的风情。如果走入其间,哪怕只走上一小段路,就会不由得想放开歌喉唱上一两句。我知道只有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生发出这样的冲动。
土地和自然养育着人们,人们才能够发自内心由衷的赞美它而发出歌声,这歌声是和土地相互依存,血脉相连的天籁,它描摹出了自然土地上万物实实在在的美,散发着土地的芬芳。不错,这歌声就是民歌!!
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乡皖西民歌,越来越让远离故土的我着迷和震撼。尽管历尽了时间变故,有些声音已渐渐远去,有的甚至消失了背影,今天能听到的和原来相比较,已经是沧海一粟了,但是我还是可以想象出当年民歌的魅力。
故乡民歌,让我首先想到民歌手,他们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那时他们重担在肩,生活艰辛,常常食不果腹,同时还要忍受天灾和人祸带来的种种磨难,只是他们对生活的赞美、畅想和追求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他们衣着朴素,素面朝天,以天地为背景,以山水为舞台,不需要刻意创意,精心包装和脂粉涂抹,不需要排练,更不需顾盼眼神或辅助舞姿增添魅力。他们手拿劳动工具铁锹、洋叉、锄头,挑着担子,推着板车、赶着牲畜、划着船桨,犁田打坝、栽秧割稻、车水薅草、摸鱼打柴、节日玩灯,劳累、寂寞或快乐,都会随口唱一段,朴实的歌声在空旷原野上欢快回响。
农家女子的歌声最为动人,她们摘茶浇菜、纺纱织布、绣花做鞋、哺乳梳妆,悠悠一曲,袅袅余音在青山绿水间回环。对这些最平凡的人来说歌唱就像身边的一条小溪流水轻轻流过,或田埂上生长的一朵小花,又像吃饭穿衣那么自然。
故乡民歌曲调中的两种样式,名称听起来就那么诱人——“慢赶牛”和“挣颈红”。“慢赶牛” 正如它的称呼,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拖腔较短,旋律平稳,很多秧歌、小调、灯歌都用它的曲调。而“挣颈红”保持着原始曲调,大多用于山歌和劳动号子,要几个人轮唱,因此又叫“五锤锣”“三接气”,歌声高吭、嘹亮、激昂、奔放,被称为民歌中的活化石。它的别称“蜜蜂钻天”和“过山青”,不但形象还充满了诗意,猛一看到这两名词,简直就像在山巅之上突然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口,远处层层山岚和蓝天扑面而来。蜜蜂入云天——是怎样高昂的音调;歌声过山青——没有在大别山中生活过,又怎能能领略其中磅礴、嘹亮的意味呢。
故乡民歌对我来说之所以亲切,是因为它有着深深的地域特色,除了表现故乡所谓风物,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渣巴”(土块)、“潮”(湿)、“勒”(按)、“伙介”(你),“扯”(胡说)、“毛伢”(婴儿)、“团篮子”(竹篮)、“有毫子”(有点)、“大大”(父亲),换起了我何止是乡音的记忆。 “咿呀”、“啊”、“你小”以及“嗨嗨腔”“哈哈腔”等衬词和腔调的运用又让我品味到乡音的特色和韵味。
故乡民歌的题材那么丰富,歌唱者都是望风采柳式的即兴表达,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流露着心头所想,把看到的大自然一切作为素材去歌唱,带有浓浓的劳动气息。
原野上的青草、芦花、菜园的瓠子、池塘里的菱花、荷叶、荷花、莲藕、莲蓬、田地里的稻子、麦,开口的板栗、桑叶、茶山茶树,春天柳絮、夏天槐树、秋山红叶。《板栗树靠墙栽》、《风摆柳》通过植物表达了人们的愉快心情。
《十二月花名》《十绣红绣鞋》简直囊括了故乡大地上盛开的各种的花朵:兰草花、桃花、藤菜花、小麦花、菊花、鸡冠花、芦柴花、扁豆花、石榴花、黄瓜花、桂花、荷花、通草花以及十一月的小雪花、还有腊月的蜡烛花。
正月至腊月、清明、三伏心、端阳、重阳、天上的太阳、月亮、巧云。大牯牛、兔子、蜜蜂、蚕、芦花公鸡、母鸡、燕子、斑鸠、乌鸦、公鹊、鹰、毛狗、鲤鱼、鲢鱼、泥鳅、癞癞姑等,所有的季节和所能看到的动物都会在歌声中赋予不同的意义。
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小调《十把扇子》,前不久当我再次听到它时,马上想到小时候,多么亲切、熟悉的旋律和语言,“一把扇子(凉凉),红丝颜(那么唉吆吆)”。1957年《十把扇子》被改编成舞蹈,进京演出,舒城的演员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使得这首歌在故乡家喻户晓。桌子、木船、扁担、竹篮、篙、伞、锦、皂角所有用的物件,件件都在歌曲中的内容中。
吃不饱的时候,白米、鲜鱼、月饼、元宵、美酒、滚油,今天看来普通的食物成为歌唱的主题。农人耕田时的一首小调《肚子饿折心里挖》,简直就是一幅含义深刻古旧而又自然的农耕图画:一农人赶牛耕田,劳动的艰辛,心中生一点简单的小愿望,手挥牛鞭一唱三叹“肚子饿折心里挖,心想(你小)黄茶泡锅巴。”艰苦的劳作饥饿时,如果有心上人送来经得住饿又焦又脆的饭锅巴,还有清香解渴的黄茶,简直美极了。顺便说一句,黄茶泡锅巴真是美味。
敬畏神仙菩萨,崇尚先贤、英雄,故乡民歌把从民俗、神话和重大历史件事听说的种种传说加入歌唱的元素,王母娘娘、龙、凤、八洞神仙、孔夫子、黄飞虎、刘、关、张、曹操、梁山伯、祝英台,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去丈量爱和恨。歌声中最关注的是亲人:爸、妈、大爷、姑和嫂。
爱情是民歌永久的主题,视爱情崇高至上。故乡民歌的爱情观有时直抒胸臆,大胆、热烈,有时细腻、婉转、深沉。姐、郎、丫鬟、公婆、媒人、织女都是永恒的表达题材。《孟姜女》坚贞和苦难,《手扶栏杆》劝导和思归、《玉美郎》《四季飘》直白追求,无不透出故乡民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故乡最震撼人心的一首民歌源自革命老区金寨:1929年当地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唱起的民歌“八段锦调”,随后又被群众填上新词,成为跟随红军唱遍了全国,脍炙人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我听过在金寨当地组织的学生露天合唱的这首歌,歌声欢快、慷慨、激越,充满自信和无畏的精神,我当时就想,这样一首歌传唱开来,革命斗争的结果就已见出了分晓了。
秋凉的天气,气温宜人,难得一年最让人清新的时候,晴空如水洗般的澄澈,无论天高云淡,还是月上东山,故乡的空气中弥漫着桂花浓郁的香气,沁润在这样的氛围中,故乡人谁都会唱一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作者:戴舒生 本文刊发于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