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我心中的“地质员”们

发布时间:2016-10-19 17:22:1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王荣耀 访问次数:1813 字体大小:

近日,我在327地质队网站上拜读了地勘院武文杰同志“《矾山镇》数字化填图心得”一文,看了很走心,文章写得精干、朴实,充满了热爱地质事业的情怀!

小武同志在文章中写道:“我一直觉得,从事任何工作都是需要一些情怀的,地质找矿更是如此。”这种情怀不是一句口号,是要为之付出艰辛,是要为之献身一辈子的!

很高兴我们现在的地质队伍里,我们327地质队,有着这样一大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们,他们满怀激情,充满了对地质找矿事业的情怀,为地勘事业屡获新成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奉献。他们是地质队的精英和希望!

我作为一名在地质队工作四十多年而又退休多年的一名老地质队员,为咱们队上有着这样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作为,更有现代科学技能的中青年地质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读了小武同志这篇文章后,勾起我对以往岁月的回忆,使我又想起在过去那不平凡的年代里,曾在一起同甘共苦,征战大江南北那些老地质工作者们。他们现在大多已是耄耋老人,还有的老兄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忆还得从头说起。我是从农村来到地质队的文化很低,小学毕业,没能再读书,来到地质队当上了一名钻探工。

我第一天上班后,看到一位穿着一身很干净工作服的人来到机台,围着岩芯箱转了几圈就忙乎开了。我好奇地看着他握着一把小铁锤,在岩芯上敲敲打打,还不时对着一把比手指盖大不多点的小镜子瞅个没完;后来又在一个很漂亮的硬皮本本上写写画画……。

听师傅们说:“他是咱们队上的地质员,学问可深了,都是学校毕业的中专、大学生!能看出我们取上来的岩芯里有没有矿。我们钻机生产是为地质服务的……”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从第一天上班的巢县苏湾有个叫山里许村开始,先后辗转在合肥市地质队、324队、321队、327队的普查、勘探区域,很多施工矿点都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无论在哪里打钻孔、施工,都总有地质组,地质员和我们相伴。真是地质探矿不分家呀!

我虽是一名钻探工,但凡驻在哪儿,都喜欢到地质组或地质员们的驻地去溜溜、串串门,出于崇拜和好奇的心情,常到他们的办公和住处摸摸这、问问那,这些知识分子们非但不嫌弃我,久而久之,我还交上了许多地质员朋友,他们大多比我年长,也把我当成小弟弟看待。

在肥东西山驿,磷矿勘探期间,地质组长是李继超同志,我常到他办公室逛逛。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南大的高材生,他当时负责非金属矿的区域。当时327队有南有刘湘培,北有李继超之说。见我对照相机感兴趣,便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我怎样使用。当时,照相机是很稀罕的,只有地质组才能配置一台。李继超同时看我有点入门了,帮我上好一筒胶卷,让我拿回机台玩。我高兴极了,我回机台把相机还真显摆了一回,给同伴们拍了一通。晚上,我把相机还给李工,他帮我取出胶卷,并在他自己的一个小暗房里,帮我冲印好照片,选了一些能用的给我拿了回去。当我把照片分发给钻机上的伙伴们,他们都很惊奇:“咦!小王,你还真会照相啊?”我永远不会忘记,李工是我学习摄影的启蒙老师啊!

还有一件难以忘怀的事。六十年代初,321队被称为“人员仓库”。当年,各行各业大精简,安徽撤销了一大批地质队。留下一部分职工,都调往321队集中。当时队上人满为患,住房紧张。因此,我所在的钻机和部分地质人员都同住在一幢干打垒的草房子里。

和我床对面的是一位地质员白盛安同志(回族,大学生,在327队退休回原籍后已病逝)。

一个夏日,雷雨交加,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破漏的屋顶直往下倒,地上的脸盆和鞋子全都漂在水面上。宿舍里的人,个个都胆战心惊地坐在自己的铺上不敢动弹。突然,一个刺眼的大火球窜进屋里,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大家都被吓得呆若木鸡!我下意识地看下对面床上的老白,只见他耳朵和鼻孔都在流血,我想:不得了,老白被雷击了!抓起一块毛巾就要下床去给他擦拭一下。此时,只听老白大声吼着:“小王别下来!小王别下来!”直摆双手,示意我不要下去管他……

雷雨小些后,我赶忙去问老白怎么样?帮他擦净满脸的血迹。老白仍严肃地教训我:“地下全是水,还在打雷,你下地多么危险啊,不要命啦!……”老白是在遭受雷击之后,还在关爱着我这个小兄弟啊!万幸的是,这次雷击,我们宿舍的人有惊无险!

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是那么充实!我时常想起我年轻时,还曾经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地质员们参加过一些单位和地方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

大约1965年,321队水文地质员孙雄同志作为领队和导演,率领一个较为庞大的队伍,参加了铜陵市举办的文艺汇演。我很荣幸同孙熊、白盛安、万文强、魏玉珍等很多老地质员们同台参演。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回旋在大剧场,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型歌舞《尖兵颂》的成功演出,获得好评,也扩大了321队的影响!现在回忆起,还很兴奋!

当年,无论是队部、分队、矿点、机台,这些地质员们,总是和我们钻工们亲密无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尝甘苦同娱乐的!

曾记得,在那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时期,地质员们同我们钻工一样,吃着野菜糠粑;一样拄着棍子跑野外和到钻机编录!

曾记得,在繁忙工作后的闲暇,地质员常和钻工们聚在一起,吹口琴、弹奏乐器,或引吭高歌,或吟诗作赋,好不浪漫开心!

也曾难忘,有喜欢喝一口的地质员们和我们老钻们不拘形式,在食堂买几个菜,或点个小炉子买点豆腐、白菜之类围坐一起,小酌几杯,虽是粗茶淡饭,却也喝得舒心过瘾,酣畅淋漓!

最令人难忘的是,或在炎炎夏日,挥汗如雨;或在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冻得双脚直跺;总看到地质员们在夜以继日地挑灯夜战:整理资料,绘制蓝图,向国家、向人民提交出一份份凝聚着地质队员们艰辛的、沉甸甸的地质成果报告!

回顾当年哪些可亲可敬的地质员们,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但他们对祖国的地质勘探事业的心是赤忱的。他们的光辉业绩和优秀品质是“三光荣”精神的体现,是值得后来者崇尚和学习的!

向过去的、向现在的光荣的地质员们致敬!

(王荣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