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西北旖旎的自然风光
“西北之北”地图模型前合影留念
在哨所边矗立着两座瞭望塔,左边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木质结构的;右边是2006年新建的钢结构塔。
某单位领导前往哨所慰问,面对镜头的两位即马军武夫妇
向英雄的屯垦戍边人致敬
——“夫妻哨所”的故事
夏之初,我随327地质队合肥基地大院的二十几位退休职工一起,兴致勃勃地踏上向往已久的新疆旅程。飞机、火车、大巴日夜兼程,一路西行。
沿途饱览了祖国大西北的奇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留给后人的人文古迹;领略了点缀着片片绿洲的浩瀚沙海;那路边稀疏矮小的胡杨林、骆驼刺,还有那广袤荒凉的戈壁滩……,更有那清新的空气、那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
这次新疆之旅,沿途见识了大西北凄婉壮丽的风光。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参观被称为“西北之北”的祖国西北边陲。这里矗立着一座中国的地图模型,驻守着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因为地处我国西北端的国境线上,又有“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田到头、电到头”之说,故该团也被誉为我国“西北边境第一团”。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在这标志性的大地图前面护卫着一面五星红旗拍照留念,内心也在呼喊着:祖国边陲,我们来了!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该团的“夫妻哨所”——桑德克哨所。一下车,我们看到两座瞭望塔,哨所的红房子,还有那界碑、界河、铁丝网、隔离区和邻国的山村、土地。一切是那么新鲜、好奇!凝望着祖国的国境线,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正在我们兴致勃勃参观的时候,当地某单位的领导来哨所慰问这对英雄夫妻。在这对夫妻走出哨所时,我们一行人有机会见到了他们。后来根据导游生动地讲述,加上我更深一些的了解,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憾和敬佩。我想和大家讲一讲“夫妻哨所”的故事。
桑德克哨所的由来
1988年4月,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融雪性洪水,漫过界河——阿拉克别克河堤滚滚而下,洪水冲破河道,向地势低洼的我国领土逼近!
按照国际惯例,如果界河改道,包括军垦185团在内的55.5平方公里的所谓“争议区”将自然划归邻国哈萨克斯坦所有。在这国土归属危难之时,185团全体男女老少组成抗洪队伍,经过16个昼夜的殊死搏斗,筑起长长的堤坝,肆虐的洪水被逼回故道。
1988年,为了密切监视这里的水情变化和边防动静,158团党委决定在阿拉克别克界河边建立一个名为桑德克的哨所,专门负责24公里的巡边守水。它邻近中哈边境,离界河仅几米远,周围除了沙山就是树林。
也就在这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在征得老一代兵团人他父亲的意见和支持下,毅然报名,并被批准成为这个哨所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人的护边民兵。
桑德克哨所的变迁
我们现在看到的哨所,红顶白墙,外观很漂亮。据说哨所内条件还可以,具备了最普通的家用电器。夫妇俩在哨所外开垦荒地,种了些蔬菜、花草、美化了哨所周边环境,也可以吃上点新鲜蔬菜。哨所,就是他们夫妇的执勤岗位,也是他们的家园。
但马军武当年19岁第一次上班执勤时,哨所条件却是异常艰苦的。据介绍,当年的桑德克哨所,还是两间矮小的土坯房子。一个土灶,用石头搭起的台子上放着一张铺板,摇摇晃晃。没水没菜没粮食。马军武第一天来到哨所,是用自己带的一口铁锅,在河里舀点水,下了一把挂面,吃上了桑德克哨所的第一餐饭。1991年,这个哨所等来了它的女主人——张正美,这个哨所便成为夫妻哨所。
在哨所边,矗立着两座瞭望塔,经询问才知道,一座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木质结构的;另一座明显高大的是2006年新建的钢结构塔,马军武夫妇每天都要几次登塔瞭望边境的一切。
义务反顾 守边戍边
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二十六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在边境线上从事巡边、观水、护林任务,走了29.2万公里的路,相当绕地球七圈半;穿破了400多双布胶鞋,40多套迷彩服。创造了二十几年来,未发生过一起违反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记录。他们的哨所被称为“西北民兵第一哨”。
春季,是马军武和张正美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天气一旦转暖阿尔泰山冰雪消融,俩人要轮流巡逻界河汛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两人也要拿手电筒每隔半小时就要查看一次界河水情。每当发现险情,他们都会及时向团部汇报。
夏季,蚊虫肆虐。巡边时,不得不用一块在柴油里浸过的纱布顶在头上,防止蚊虫叮咬;冬季,冰雪封路长达半年,气温接近零下—40℃! 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对他们夫妻俩而言,守边护边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桑德克哨所,马军武夫妇俩还有一件雷打不动的事,就是每天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在哨所前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
哨所,守望远方的家园
对于他们夫妻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寂寞。白天巡逻守边,虽辛苦倒也充实,到了晚上,当年没有电的日子,实在难熬!
夜里,俩口子躺在哨所共同盯着一盏马灯聊天,聊烦了的时候,索性吵架,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吵一架,然后在疲惫中进入梦乡。
再一件让他俩遗憾的事是: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便离开父母,交由爷爷奶奶养大,因为他们实在没有时间能抚养和照看孩子!
马军武夫妇的守边护边工作中,危险也时有发生。一次,夫妻俩在界河中方一边检查和加固河堤。马军武乘坐简易筏子,妻子在岸边拽着绳子保护丈夫安全。突然一个漩涡卷来,把马军武和简易筏子一起卷入河中!人瞬间不见了踪影!妻子沿河岸边跑边呼喊……。天不绝人,马军武水性较好,被卷入河中后,他抓住了一根浮木,把浮木紧紧抱住,顺着湍急的河水向下漂流了四公里,在一个浅滩处停下,才躲过了一劫!
巡边、守水、护林,马军武夫妇每天都要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用坚定的信念履行着一个屯垦戍边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
马军武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新疆建设兵团道德模范。曾两次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习近平对他们夫妇为守卫祖国边防献出青春献终身的高尚情怀给予高度赞扬。
这次祖国西北边陲之旅,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屯垦戍边的真正含义。几十年来,兵团人为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可歌可泣,可亲可敬!
在185团部有一块墓志石,我想就用上面的四句话来表达我对兵团战士职工,对马军武夫妇的点赞和崇高敬意吧!
割不断的国土情
难不倒的兵团人
攻不破的边防线
摧不垮的军垦魂
(王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