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在 人 间
——万佛湖游记
万佛湖,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又名龙河口水库,始建于上世纪1958年,历时11年,库水入库流量最高达万余立方米/秒,库区流域面积1111平方公里,总库容量8.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农田155万亩,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联合国有关官员当年闻知后,怎么也不相信是人工建造,后经实地考察,盛赞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本世纪开发建设后,又被誉为“安徽的北戴河,安徽的千岛湖,合肥的后花园”。
历史上多少年来,六安舒城及邻县人民饱受旱涝之灾,苦不堪言。竟然在上世纪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开始了这一几乎无法想象,几乎无法完成的筑坝建库工程。悲壮与惨烈,辉煌与震撼,终于使龙舒大地改天换地,成就了今天的鱼米之乡,成就了当地人民的聚宝盆和独特景观世界。
龙河口水库是怎样建成的呢?仅它那74米高,280米长的一座大坝,拦截了大别山乌沙河和晓天河两河上游一千多公里的来水,居然没用一袋水泥、一根钢筋。数万人经年累月,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无论骄阳似火,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靠小推车,靠柳条筐,靠一根扁担,还有最忠诚的伙伴老黄牛,硬是一筐筐、一担担地创造着奇迹。男人因吃不饱饭,高强度、超负荷的劳累,病倒、累倒、饿倒甚至永远站不起来,女人因长期工地冷水浸泡,许多人终生难以生育,或产智障儿、残疾女。还有被凿山炸石炸死的、被大水冲走淹死的也不是个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已朦胧记事,冬天的深夜,蜷在被窝里,经常迷迷糊糊被嘈杂的声响惊醒,原来是舅舅们半夜就得起来赶路,我问外婆去干嘛,她说去挖河。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只要想想被窝都会变凉,而且那时每家壮劳力农闲出工还得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日夜兼程几十里去承担下死力的活。后来,以致后来的后来,我至今也想不明白,那样的巨大付出怎么还要自带窝窝头咸菜,当时的国家就穷到那个地步吗!本分善良,勤劳质朴,无欲无求的前辈们真是国家的幸运。
走进今天的万佛湖,静静地感受,静静地遐思,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拙,溢美之词竟无言以表,眼前的整个世界就是流动的音乐,立体的画廊。
以朝圣的庄严迈进“龙河口水库建设纪念馆”。这里有一面墙,我敢说全世界独一无二,叫“扁担墙”。无数根当年建设者们使用的扁担嵌在墙面上,直立的扁担墙极具象征意义,我敬佩设计者如此绝妙的创意,那就是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我们正在踩着他们的脊梁拥抱今天的万佛湖。那面墙,又像极了远古的竹简,记录着湮没在万佛湖底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纪念馆落成不久,一群如今已是爷爷奶奶辈的当年的建设者们前来参观,他们久久伫立“扁担墙”下静默不语,从开始到离开,解说员无法讲解,人人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整个大厅寂静无声,惟有泪水涟涟。那位当年建设者的英雄代表,“刘胡兰战斗连”连长许芳华如今贫病交加。当年离开建设工地后,直到40多年后的一天,已60多岁的她终于再次来到万佛湖,来到这个让她刻骨铭心的地方,她站在大坝上像尊雕塑,表情极为复杂,良久,缓缓走向湖边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洗脸。那是在洗脸吗?那是在亲吻万佛湖,亲吻当年热血奔涌,激情燃烧永不再来的青春岁月,亲吻那些因身体受到摧残而早逝的姐妹们,洗脸还是在掩饰那怎么也止不住的泪水。
在赞美万佛湖的歌词中,有一句唱词说万佛湖是“天上撒下人间的一朵彩云,地上捧出的一片佛光胜景”,那是诗人飞扬的激情诗意的表达,其实错。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曾这样感言万佛湖的千秋功利——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万佛湖水库工程是当年成千上万建设者们泣血泣泪的奉献,他们才是我们人间的真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我们不仅要对得起前辈们,感恩敬畏前辈们,更要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为子孙后代负责,把更加美好的万佛湖留予后人。人心向佛,善莫大焉。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万佛湖的佛光胜景,维护好生态资源,比我们如何去享用她更为重要。
马波
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