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手工糕饼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6-01-26 12:25:0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戴舒生 访问次数:1474 字体大小:

糕点在我故乡舒城俗称糕饼。记得小时候,每种糕饼都手工做成,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只有过年、人家办喜事,或者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才能见到。

那时商店和合作社柜台上几个玻璃瓶里摆放着糕饼的样品,大量需要称重的糕饼则装在店堂靠着山架下一排细口大肚大瓦坛里,瓦坛用稻草编的蒲墩盖口,店员们平时把它们当做高凳坐在上面聊天。商店附近四季飘荡着烧酒、香烟、红糖、糕点、煤油混在一起的酸甜气味。

遇到有人称糕饼,店员就会从某种类的大瓦坛里抓出,盘秤称好倒在柜台摊开的报纸上,然后麻利地用一根捋直的稻草包扎成一个三角纸包,包顶同时扎上一小条红对子纸。封口时,店员还会把洒在柜台上的糕饼沫随手抹到纸包里。

最便宜的糕点为欢团,买卖按个数数,分把钱一个。它是糯米蒸熟后晒干,用铁锅炒成冬米,再拌上糖丝粘在一起搓成的。我看过做糕饼的人,举着两根两米多长中间挖有槽的木棍,像玩杂技一样来回滑动,把和了糖丝的冬米搓成十几个圆球。最后每个欢团还点上一两点红,喜气洋洋。故乡人称别人开怀大笑的表情为“笑得像欢团”。非常形象。笑最能被比喻,故乡还有一句俗语说人得意时的笑为:“牙齿龇着像河摆。”河摆俗语为旧时防汛河岸垒砌的一排石条,也很形似。

逢年过节,家里会数上几角钱的欢团,拌在肉圆子里,增加圆子的香味和松软度。家中来了客人,红糖水泡几个欢团是一道贵重的待客茶点。坐月子的妇女也这样吃,据说补血。有人家办喜事,图吉利和便宜也会买许多。

和欢团相近的糕点是姜汁糖,故乡人称为“泡子糖”,冬米搀糖丝再加生姜汁做成,很酥很脆,有生姜的辣味,有时还能嚼出一小片干姜。

记得家里有一只饼干纸盒,放在父亲码着的一摞书旁很多年。外包装的蜡纸上有“果汁饼干”几个字,画有香蕉、苹果、葡萄、菠萝图案,每每不经意看到,似乎能闻到饼干的香味。后来那包装纸在我上小学时被用作包课本的书皮。

早前,镇子上有几家私人糕饼店(糖坊)。父亲说他小的时候,镇上汪盛尧糕饼店的白糖饼(白饴糖)很有名,是从六安城里请来师傅做的,特点是香、白、细腻、不黏牙。因为家穷,他没吃过几回。父亲那时从汪盛尧糕饼店门前路过,还看到过汪盛尧白白胖胖的小女儿手端着一只萌萌碗坐在店堂里小木凳上,她周围地上还洒有几粒刚炒出的雪白冬米。那小姑娘后来成了我的母亲,汪盛尧是我的外祖父。只是我父母结婚时,我的外公早已去世,糖坊也早不存在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父亲偶尔遇到有人卖白糖饼,就会买上几斤,放在锅巴坛子里让我们当零食。白糖饼买来时一大块,轻轻一敲就碎,如果用手拽或扳,则又硬又粘,很难分开。用两块锅巴夹一小块白糖饼,吃起来又脆又韧又甜,带有麦子和焦米浓浓的香,特别美味。

还有“大叠酥”,过年拜年时要能得到一两包,那算了不起的收获。它是麦芽糖黏上熟芝麻面,裹成三个小方块,包在蜡纸里,外面包上一层浅红纸的食品。吃去三小整块后,还要卷起蜡纸将剩在里面的芝麻面倒进嘴里,连黏在蜡纸上的一点点麦芽糖也舍不得放过。

麻饼算是吃起来最过瘾的糕饼,外面皮子用面粉、糖撒上芝麻做成,比饼干软而有筋骨,里面馅子拌有青丝、玫瑰和冰糖,还没板开就香味扑鼻。二毛钱一个,太贵,我从没吃过一个完整的……

最后一次吃手工糕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年寒假。正月晚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到我家喝酒,一个同学喝醉了,我们四人送他回家。顺着雪天镇子后面的小道,高一脚低一脚把他驾到七八里外乡下的家门口,已深夜十点多。喊开门,他的妻子好像很不高兴(他初中毕业后就结婚了),她搀起丈夫,就“啪”地关上了往后进房子的门,把精疲力竭的我们几个晾在前屋。当时,大家都不愿意回去,就着一盏煤油灯,围坐在醉酒同学家作为代销店前屋的账桌边打起了扑克。渴了,喝水瓶里热水;饿了,翻开代销点山架下一排糕饼坛子坛口的蒲墩吃糕饼:泡子糖、大佬罐(羊角酥)、小鹅屎(扎果)、黑切、白切、桃酥、花生糖、鸡蛋糕、麻花……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开门回镇上,一路春雪飞舞。

(本文刊登于2015年8月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戴舒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乡野识草
下一条: 游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