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何处笙箫起半空

发布时间:2013-12-17 15:17:0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戴舒生 访问次数:1642 字体大小:

少年时代,家中有几支长短不一,模样不同的竹箫,因此学了点最简单的竹箫吹奏方法。那时我最迷恋的是那首伴有箫曲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只要收音机里一播放,我就会聚精会神,在自己贫乏的想象里去感受它别样的韵味。说起想象贫乏,是因为我最陶醉的章节《渔歌唱晚》里面的旋律,也只是联想到家乡最大的塘堰夕阳下静谧、迷蒙、疏阔的景色,自认为那么亲切和妥帖。而对整首乐曲的理解,也仅限于在一本《唐诗选析》的书里看到和它同名的带有低回、哀婉情感的诗歌。

箫曲成了年少的我懵懂地抒发内心情感和滋养心灵的方式。除去断断续续简单吹奏《春江花月夜》,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送战友》和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等表达离愁别绪的乐曲,都成了我的“练习曲”。

祖母成了我唯一忠实听众。有时早晨祖母看到我还说,昨夜你洞箫吹得悠悠呀呀,真好听。如果是现在,祖母这么说,我会想到也许是深夜打扰了她老人家的睡眠。在当时我却把祖母的话当做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祖母经常对我们开玩笑说,她是一只老雁子,早晚有一天会飞走。因为她的名字中有一个“雁”字,她每每微笑着说起这句话,其实是在用幽默说到“死”,都会有一番惆怅和不舍的情绪向我袭来,生怕哪一天真的失去了祖母。

祖母总是夸我心眼好。我上中学的时候,祖母的房间在我的隔壁,深夜透过山墙只要听到祖母咳嗽和拉电灯开关的声音都会让我惊醒,就要赶紧冲着隔壁大声喊几声“奶奶”,直到祖母应答,我才会安心踏实睡去,我是怕年事已高的祖母半夜起来跌跤。后来我到外地上学、上班,远在他乡,失去了关心祖母的机会,我知道,那时在故乡的祖母为我高兴的同时,内心一定落寞,怅然无比。直到祖母去世后,我才想起有一首叫《雁南飞》的电影插曲,从此我一直喜欢用箫来演绎它:闭上眼睛,轻缓地把胸中气息饱满均匀灌入长长的紫竹筒,指尖微微跳动就会流淌出心中无限思念的旋律,我仿佛置身原野上,感受着温暖而又芬芳的秋阳,沐浴着浩浩飒爽的西风,仰望高远碧蓝的长空,目送一行大雁向南飞去……

家里的那几支竹箫有些年头,除了父亲自制的两支,其他的都好像年代久远,重量很轻,温润清凉,紫竹色泽深沉。特别是那支“胖箫”,声音低沉、圆润、婉转,仿佛一个慈祥的母亲为怀中婴儿唱着的摇篮曲,散发出如玉石般甜蜜、纯净的光芒。那几支竹箫的归宿在我高考前的某一天,终于有了结果:那天我坐在窗前用悠悠的箫曲驱赶心中的烦躁时,父亲走过来,要我放下闲心,抓紧时间复习课本。我不知道怎么突然勃然大怒,把摆在桌子上的几支竹箫放到地下,用脚全部踩碎,父亲默默地看着我,一句话都没说。我深深的记得竹箫断裂时传到脚心那种薄薄的、柔和而又细腻的感觉。时至今日,我还在为自己当时的“叛逆”懊悔不已。

我一直认为,竹箫最适合在一弯清水的岸边吹奏。多少次痴痴地想,在一个深秋清朗的午后,来到浅水滩头,坐在水边微微发凉的石头上,微风吹拂,深沉一曲,箫音摇曳着雪白的芦花,柔柔和和,拂水而去,飘向远方。箫曲透出的沉郁和怅惘、伤感和苦涩的音调,在这样充满明朗的诗意气息的情境中都翩然化作了轻盈清香的光影,那种体会如同江南连绵的雨季,并不使人感到厌烦,反而充满诗情画意一样。

古代诗歌中有“何处笙箫起半空”的句子,因为箫音穿透力很强。据说深夜,几栋楼外传来也会丝丝入耳,箫音的特点这样来欣赏更容易引人共鸣。当年在故乡纯净的夜晚,遇到不眠的时候,我喜欢拿起竹箫,放下心中繁思杂想,让一首首小曲在夜空里似有似无轻柔地回荡,让自己在月华的清凉和星光闪烁的幽静里进入甜蜜的梦乡。

我曾经在一个大都市待过一年半载,想家的时候,去图书城和画廊打发内心的寂寞。一次在地下通道熙熙攘攘的拥挤人群中,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箫曲缠绵的旋律,于是就有携一支竹箫,戴一顶遮颜的帽子在这样的地下通道去尽情释放自己情感的冲动。我想悠长的箫声和它在通道里发出的回响,裹挟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一定会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让那些脚步匆匆的红男绿女刹那间在内心深处碰撞出一丝安详的感触。

如今,我也买了几支竹箫,闲来偶尔胡乱一曲,虽然技巧并不娴熟,对音乐的了解也一知半解,可那些曲子吹奏出来的毕竟是心中的思念和怀想,也算随心适意、悠然自得吧。

 

本文刊载在《国土资源报》12118版副刊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柴烟袅袅早点香
下一条: 从明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