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单位创建 > 文明风尚

中国文明网刊登我队耿志超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2-25 11:04:08 访问次数:2079 字体大小:

 
               (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一个普通地质人12年的坚守 诠释人间大爱

来源:安徽省直文明办 时间:2013-02-21 文字大小:T|T

——记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职工耿志超

 

电工耿志超检修配电设备

 

    血浓于水、牵系生命,但当他走进你的视角,你会发现,世界有比血更浓的爱与坚守。

 

    忙碌的红色身影

 

    春运,火车站。清冷的天气,拥挤的人群,一个戴着鸭舌帽、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您好,我是无偿献血志愿者,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么?”已经年过五十的他用别别扭扭的普通话和乘客们招呼着要帮忙。几趟行李拎了下来,汗水就已经浸透了贴身的衬衣。一阵风刮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中秋,商业广场。早上跟老母亲、妻子、孩子告别后,他骑上摩托车便早早来到了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户外宣传活动现场。给围观的学生、购物的中年人、可爱的孩子们分发小红旗,讲解献血知识。一个上午也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忙了这边儿忙那边儿。然而,在一天的忙碌中,他还不忘伸出手臂,又身体力行地做了一次成分血捐献。这已经是他第29次献血了。每一次冰凉的针管一插进皮肤,那种一瞬间凉凉的紧张感还是挥之不去,一皱眉过后,他的脸上却满是“乐在其中”的表情。

 

    十二年来,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他已经数不清了:“反正只要合肥市中心血站有要求,我肯定到的。”每一次,他都会穿上那件红色的马甲,这个穿梭在人群中、与“无偿献血”紧密联系的红色身影,虽然并不高大,却因为无私地传递爱与温暖,用自己的血液帮助着更多需要救助的人,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个人是耿志超,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的一个普通电工,队上的人爱称他为“耿老五”。队上哪里线路出问题了,哪个办公室灯坏了,一个电话他就立即赶到。而在工作之余,他最重要的活动、最牵挂的事情却是“无偿献血”。从2000年夏末第一次踏上献血车的那天到如今,他已经拥有了10本献血证,共献了9次全血,20次成分血,相当于四倍于自己全部血量的近两万毫升血液!

 

    血液可以再生 可生命不能重来

 

    一头连着一根粗粗的针头,流淌着暗红色血液的软管那一头连着血袋,针头插在臂弯处。这架势,任谁不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呢?任谁不会臂弯微微发酸呢?可是耿志超却用一次次毅然地伸出手臂。疑惑和担心涌向他,可是他的理由很简单:血液可以再生,可生命不能重来!正是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耿志超从没有放弃无偿献血。

 

    2005年初夏,耿志超的一名同事因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伤情严重急需输血,可这时医院却血库告急,一时无法调剂。耿志超得知后,立即赶往医院,出示献血证并办理了优先紧急调用血液的手续,帮助同事度过难关,脱离了生命危险。耿志超对这件事情一直铭记在心,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献血可以利人利己,而是亲眼所见临床用血的缺口对于急需输血的病人、伤者来说是多么地让人揪心!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将献血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的决心。并且,在2004年,他毅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

 

    这还不止,当耿志超了解到,在临床用血时,除非必须输全血,否则,血小板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全血。而且对于献血者自身来说,血小板的再生周期也比全血再生周期要快,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献更多次。因此,从2006年开始,他开始捐献血小板,也就是成分血。然而,400多毫升的血液只能提取10%左右的血小板,通常要从2000多毫升的血液中才能提取到一个治疗量的成分血。每每看到光洁的针头插入自己搏动的血脉,那些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血液中的精华”流淌出来,想着它们将要被送去挽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生命的时候,耿志超,这个平凡地不能再平凡的地质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血液有了别样的意义,也为自己传递着生命的讯息感到无上的荣耀。

 

    让更多人来帮助他人 社会需要我们

 

    2008年底和2010年底,耿志超分别获得2006—200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和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特别珍视这份荣誉。谁会用与生命息息相关、况且是四倍于自己全部血量的血液去换取一个证书呢?珍视荣誉不是爱慕虚荣,而是珍视社会对于助人为乐的鼓励,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认可。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他人。

 

    除了献血、做志愿服务活动,耿志超早就算是个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了。在单位,他每和人多聊几句便不自觉地谈起献血的话题,向人说着关于的献血的点点滴滴:“临床的血液需求量、血小板需求量非常大,缺口非常大,好多人出了事儿到医院了没血啊……”一听到有劝他不要再献血的“善意反驳”,他总会有些孩子般地着急:“你要说献血有一点点害处,那我都献了十几年了,也丝毫没有影响啊……”他时常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血液卫士,看到社会上对献血有不同的想法,听到血库又告急,想着医院里那些急需救助的人时,他真的会寝食难安。这些年在他的鼓励带动下,单位有许多年轻人都进行了无偿献血,也有更多的人在用其他的言行去助人为乐、传递温暖。

 

    没有规定、没有要求、没有报酬,一个普通地质人十二年的坚守:四倍于自己全部血量的捐献记录、无数场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了身边一批又一批人加入到互助、奉献中去……

 

    他说,“公益事业要公众去做,我经常为自己所做的这些感到自豪。我还没到55周岁,还会继续献血。而且只要血站需要,无论何时,我还会一直去做志愿服务活动。因为,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快乐,我很自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