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读书活动优秀作品选登——生活的兴味

发布时间:2013-01-08 20:02:3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戴舒生 访问次数:2321 字体大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没有在意过夜晚窗外的月亮了,因为现在夜晚的窗外,灯光璀璨、明亮如昼。

      有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钩新月水如天》,画的内容和故乡有月亮的夜晚是那么相似:月光透过格子窗,似流水静静的倾泻在屋内桌子和放在桌子摆放的物品上,桌角坐着一只猫,好像在深夜的微凉和安谧中侧耳倾听墙角秋虫的鸣声,那些声音纤细清澈,悦耳悠长。

和丰子恺先生漫画一样吸引我的,还有他的散文。那些朴素文字里写满了平常生活细节中发现的美,充满生活的兴味。虽然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旧事,现在读来仍然还能感受到真挚、清新、自然,感受作者心底里的善良与宽容。

关于生活的兴味,丰子恺散文中很多是对吃酒的描述。他在《沙坪的酒》里表明自己不喝白酒不像朋友猜测所说的是“吃白酒是不出钱的,揩别人的油”而“不用人间造孽钱”。也不是因怀乡而饮黄酒。原因是“白酒宜醉”,不赞成“喝酒图醉,放债图利”的“功利吃酒法。”他需要的是“醺醺微醉”,把“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为微醉的意图 ,“是借酒来延长晚餐的时间,增加晚餐的兴味。”《湖畔夜吟》里和郑振铎夜半小酌,用苏步青的诗当做“世间最好的酒肴,滋味尤为纯正”。那些桌上的酱鸭、酱肉、皮蛋、花生米相比味同嚼蜡,这时感觉到了“做人做得好,诗也做得好”,“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能尝到“人间的滋味”。酒酣耳热,大家都笑:半甜、半苦、半喜半悲。和家人们一起吃晚饭,看着成群的孩子好像“饮酒赏春,眼看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自然的美在晚酌中历历感觉到了”, 有儿女一起,“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他改过的古诗“满眼儿孙身外事,闲将美酒对银灯。”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啊!作者还有另一种兴味, “眼看抗战局势好转,家人各自看报纸,每天在晚酌中一起讨论东京大轰炸、德国败亡、直到波茨坦宣言的发出”,“这酒呀越吃越美”。 那种醺醺微醉的兴味一直伴随丰子恺先生到晚年,也使他化解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

也许是“孜孜兀兀地在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度送短促一生”父亲丰鍠深深影响着丰子恺:丰鍠中举后,就接连遭遇了为母丁忧、科举被废的人生波折,一个满腹经纶读书人从此过着课徒之余吃酒看书的落魄生活。这时家里园中天井角落的缸里总养着十来只螃蟹,每日黄昏后举人丰鍠总在晚酌中吃一只下酒。“饭桌上放着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个水烟筒,一本书、一只桌角上的老猫。”有时也给正在吃饭的孩子一只蟹脚,半快豆腐干,有时把蟹螯的骨头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每逢秋节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节,更深人静时,在园中空阔的月光下,一家人围成一桌,每人就能吃上一只或一只半。大家学着父亲:“剥蟹时剥得很精细,把蟹肉都放到蟹斗里,放一点姜醋,拌一拌作为下饭的菜,半蟹斗的蟹肉过两大口饭。”丰子恺写到这深深的怀念道——“滋味真好”。 因此他在《吃酒》中描写的那个酒徒钓虾、喝酒、吃虾的过程,我认为丰子恺还有着小时候记忆中父亲晚酌的风雅:有段时间丰子恺在西湖岸边散步,经常遇着一个人钓虾,渐渐发现那人每天最多只是钓三四只,然后把这几只虾放在在路旁的酒家酒保烫酒的开水里一浸,取出变成了三四只红色的虾子,沾着向酒保要来的一小碟酱油,美美的喝酒,吃饭。整个过程丰子恺都饶有兴趣观察着,渐渐的,两人熟悉了,和钓虾人一起喝酒、谈心。我第一次读到这情节时,当天中午就去买了一斤基围虾,烧了堆堆一大碟,吃饭时斟上平时我讨厌碰的酒,和妻子女儿说着丰子恺,喝酒吃虾。当我吃到第四只虾后,她俩就提醒我不要再吃了……。

不仅关于吃酒,先生诸多散文里其它生活的兴味也很浓郁。诸如《胡桃云片》中记述,丰子恺每月都要用薪水的十二分之一去买松江的云片糕,他不是把那糕片片撕下,像云一样吞进嘴里,而是欣赏这种核桃做成的食品视觉上美感。看到每片糕上的花纹就想起秋天,就想起“窗外天空上一朵朵分散而疏密无定的云。”《吃瓜子》虽然是作者对当时很多国人无聊、空虚、慵懒状态的抨击,但细枝末节的描写尤为形象:精于吃瓜子的人“姿势窈窕,妩媚动人,”而不会吃瓜子的外国人把嚼碎的瓜子放在手上寻找瓜子仁 “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

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大的快适的了。”作者甚至把屋内几件粗陋的家具看做如画的“置陈”,将这些“置陈”搬来搬去,一月数回,每次变化房间就变成一幅新画而得到几天的快活。自鸣钟涂上颜色冒充一幅油画,不觉视觉疲劳,告诉我们哪怕是闲居的生活也是那么有趣和充实。自然界的阴晴雨雪、春夏秋冬都可以感到如音乐的大小音阶、快板、慢板、贝多芬和肖邦,甚至孩子的哭声成了可欣赏的音乐。《塘栖》乘船时,靠在窗口吃枇杷把剥下来的皮丢入河里,吃完再用河水洗手;雨天乘船更可享受“画船听雨眠”“夜船听笛雨潇潇”的诗情画意了。

恩师李叔同(弘一)的教诲也滋养者着丰子恺爱生护生的宗教情怀,使他的生活兴味同时充满了善良宽厚的意蕴。譬如描写受到小商人讹诈时,看到那商人布衫没遮掩住的褴褛棉袄,而动了恻隐之心,不去惩罚他,同样的事件发生不止一次;大量的对儿童的描写,充满童趣,表达了对孩子的深爱和赞赏;用朋友的口吻,用平等甚至尊重的心态去记述包括像猫、狗、鸭子和老鹅等许多生灵的形象,读来有趣,内心感动,难以忘怀。笔下的老猫和它的五只小猫仔,当小猫肆意在老猫身上爬上爬下时,好像“西湖的游客爬山一样,光景好看。”为书桌上的两只蚂蚁《敬礼》,赞赏蚂蚁慷慨牺牲和伟大的互助精神。《忆儿时》养蚕、吃蟹和钓鱼是“欢乐和神往同时对生灵杀虐的忏悔。”

作者最大的痛莫过于在抗战中毁于战火,自建的居住过五年的缘缘堂,他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续缘缘堂》,赋予缘缘堂鲜活的生命,心底的怀念就像追忆着一个远去的亲人。是的,缘缘堂曾经给丰子恺带来过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欢喜畅快”、秋天“安闲舒适”、冬天“温暖安逸”。在不堪回首后又觉得如果能让抗日的军队“安然通过”非常光荣,并展望将来一定会“光荣的团聚”。展示了作者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思念。

散文《山水间的生活》中 “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道出了丰子恺先生直面生活矛盾的化解方法,这里的“艺术”应该包涵有日常生活中能带来温暖的兴味。抗战时拖老携幼辗转奔命于崎岖乡路,文革时苟活于批斗会场、农场牛棚,遭受的种种曲折困苦都能在先生存有非凡定力的心中不经意间得到化解,“月黑灯弥皎,风狂草自香”,这种定力也许是来自于本性的善良和追求温暖的生活兴味的思维方式吧。文中还描写到“爱物是兼爱它阴暗两方面,因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寂寥而邻人更亲。”的话语,更揭示了他对生活辩证、宽容的感悟。

当今有人因为生活节奏太快而精神紧张,有人内心浮躁而显得焦虑重重,有人功利心太重而承受不堪的压力,这些烦恼和得失在丰子恺的笔下也只不过是内心中一场总有尽头的春梦,梦,犹如飘过的微风可以感觉而不能拥有,风止,风过无痕。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甚至还会遇到种种曲折和不如意,带来不安、压抑、屈辱、痛苦。唯有善良的品质才是使人生保持快乐的智慧源泉,唯有一双能够在简单生活中发现美和兴味的眼睛才能使有涯的人生超脱于世俗之上。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犹如他的去了火气的中国画式漫画,没有繁杂、张狂、矜持、严肃、淡漠、伪善等市侩的面孔,会让我们寻找到平常生活中的优雅,心存善良的风度。虽然朴实平白,却意境深远、高雅脱俗、赏心悦目,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