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目标进发
穿行在树丛中
确定设计孔位
路上随处可见的荆刺
踏足在青山
因为队领导要去慰问庐江县沙溪外围矿区的野外作业人员,加上矿区2号机要开孔验收,8月4日一大早我就跟车赶往庐江了。临近中午时得知,今天要去定个新的孔位,是和兄弟单位安徽地调院的合作项目,看来咱们安徽地矿局327队钻探工程处任务不断啊!我带上相机赶紧跟上。
车子穿过村庄、路过竹林和庄稼地,停在了一个未修建好的庙旁,我们下车开始步行。一下车,热浪扑面而来,白花花的太阳逼得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耳跟也不清净,树上的知了叽叽叫,庙里的大狗汪汪叫。
我还在环顾四周时,327队和地调院的一行人已经拿出图纸,趴在车前盖上讨论起来:一个盯着GPS报着坐标,一个看着图纸对应,其他人则抬起头四下寻找,最终目标锁定在前面的一座小山上。“应该就在那儿!”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那边纵向连着好几个山头,阳光下,好像树叶也能反射光线,绕得人生畏。
确定目标就立即开始行动了。带上图纸、GPS,背着地质包,手里提着地质锤,扣上个草帽——出发!
为了提高效率,钻探工程处经理周利胜找了位熟悉山路的村民,带上镰刀在前面带路,我们则并成一列跟在后面。一路荆棘密布,一个躲闪不及,那长着“倒挂刺”的枝丫就会在手臂留一道红印,渗了汗水,便是一小阵的火辣辣。我没停脚步,高高地举起相机,想记录这排前行的身影,感叹着地质队员的野外工作着实辛苦。想不到他们却笑说,“这个路算什么啊?比起皖南,那好多了!”
山坡有些地方很陡,我不禁担心疑惑起钻机究竟要如何上来。周经理介绍说:“孔位只能根据矿化点异常的坐标来定,不是根据容易不容易、好走不好走。我们各种地形都安装过钻塔,也算有经验了。像这个得先平路、再上钻机安装。能用机器的用机器,不能用机器的,我们肩挑手扛也能想办法把它弄上来!等你下次再来野外,估计这钻塔都安装好了。”
路程过了大半,有个地势稍微平缓的地方,大家都停下脚步休息会儿。从钻机出来就一直戴着安全帽的周经理,这才想起拿下帽子擦擦汗。他正跟带路的村民了解这一带的村镇分布及管辖范围情况,以便今后开展工作。另一边,安徽地调院的高级工程师蔡晓兵、工程师杨世学又拿出了GPS和图纸,几番比对下来,正席地而坐、在腿上铺着图纸画坐标的蔡工抬头说了句:“同志们,大家继续往前吧,还有一截!”听闻此,大家又继续向前进了。
到了目的地,周经理让村民用镰刀在几棵树上做了记号,又规划了下钻塔安装的大致位置,我们就准备下山了。转身还看见了刚刚我们停车的那个庙,此时看起来渺小了许多。
下山的路轻松些。这一路上,于我很陌生的树木,他们却像是如数家珍。“这种叫苦楝树,果子摘下来搓搓能当肥皂用……还有这个,是野山楂……”“怎么这么小?”我脱口而出。他们一片哄笑:“这可不像是糖葫芦上的山楂,野生的就是小,虽然果子小,但是新鲜的叶子摘下来泡水可以去火的,我泡着喝过,还不错……”
这样说说笑笑,很快便回到大路上了。我回望过去,那新辟的小道已淹没在那葱绿的茂密中,仿佛我们不曾走过。但我知道,地质队员们就是这样一直执着乐观地行走在野外探矿的路上。即使山河不曾记得他们,可他们却用钻头探寻着,带走了他们奋斗在青山绿水的记忆和地下宝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