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地坛的回响:在时光褶皱里播种星辰

发布时间:2025-08-26 10:51:13 信息作者:李世伟 访问次数:175 字体大小:

《我与地坛》读后感

(作者:高迪)

地坛是史铁生轮椅下的精神图腾,而我的图腾始终将镌刻在327地质队的罗盘与岩芯之间。当我合上《我与地坛》时,我看到窗上折射出自己年轻而焦虑的面庞。在教培行业的寒潮中,辞职的决心如地质锤敲击岩层般决绝——2020年1月,我收拾好教培机构的个人物品,最后一次关闭了电脑电源。离职后的迷茫如潮水翻涌,我时常自问:一个大学专业课成绩平平的人,在这时代能做些什么?直到在安徽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我看到了327地质队的岗位要求与我的专业悄然契合,那一刻,仿佛听见地层深处传来召唤——像史铁生在古园里触摸到的时间纹路。

地坛新生:于断裂带中织就精神经纬。事业单位考试的备考过程对我来说是精神地层的重新勘探。在连续经历两次事业单位考试失利时,我正在合租屋里重读《我与地坛》,手指触碰书页的那一刻,轮椅碾过落叶的声音突然变得清晰,我看见了那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在朱漆剥落的老墙下仰望天空。他面对的是比考试失利残酷千百倍的断裂,却在地坛四时更替的光影里,把命运的裂缝织成了接纳星月的网。史铁生说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失败大约也是不必急于定义的注脚。

最后一轮专业测试前夕,我发现课本中的公式与定理竟与大学时未解的难题遥相呼应,这种时空交错的顿悟,让我在知识断层的裂隙中,窥见了专业传承的矿脉。那些在失败中重建的知识体系,最终在2023年盛夏的考场上,成为了我结晶为通往地质殿堂的“构造通道”。

星芒不熄:徽章叩响的青春远征。入职培训的老照片里,勘探队员肩扛测量仪跋涉于荒野,“功勋地质队”的锦旗无声诉说往昔荣光……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成为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327地质队团委组织的“地质科普进校园活动”,团委书记郑重地将一枚共青团徽佩戴在我胸前,我凝望着这枚金属徽章上的麦穗齿轮,仿佛看到了它与327地质队徽标中的地质锤相互叩击,发出了清脆的共鸣——原来青春向党的誓言,早已镌刻在地质事业的年轮里。我忽然懂得:生命的回响,未必只在深山勘探中,更在知识传承的褶皱里。

在我首次作为主讲人开展“防灾减灾——地震”科普课堂时,讲台上的我看到了台下孩子们此起彼伏举起的小手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真正地领悟了自己的工作价值:那些沉睡在数据库里的地质信息,经过当代青年的解码,正在变成滋养心灵的“变质岩”。不论是地质前辈的工作日记,还是校园里中小学生们的听课笔记,这两种不同时空的书写,就像地坛里老柏树与年轻藤蔓的缠绕,诉说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故事。

深流咏叹:岩层深处的时代叙事。若说共青团徽照亮了前路,那么岩层深处的故事,则让我听见了大地的心跳。当我参加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组织的“地矿学雷锋,服务见行动”志愿活动时,我在安徽省地质科普馆看到了许多美丽的矿石。听着讲解员耐心且准确的讲解,我忽然明白共青团员的身份就像这些深埋地下的矿物——虽不似地表矿石耀眼,却以独特的光泽见证着时代的深层脉动。正如书中所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当我学习327地质队队史时,前辈们跋山涉水的找矿征程深深震撼了我,他们仅凭罗盘、地质锤和简陋钻机,在群山中风餐露宿,用脚步丈量地质构造的密码。尤其令我动容的是“三八女子钻探队”的铿锵玫瑰,这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们打破传统观念,以柔肩扛起钻探重任。她们在烈日下操作笨重的千米钻机,在暴雨中抢修设备,用沾满油污的双手书写着巾帼传奇。巍巍钻塔见证的不只是深埋地下的矿藏,更是一代地质人用青春热血浇筑的报国情怀。

史铁生在地坛参透的生死哲学,于我便是对事业价值的领悟:不必遗憾未曾在山巅敲下地质锤,当孩子们眼中的星光被科学火种点亮,当沉睡的数据在新时代苏醒,每个岗位都在缔造属于自己的“找矿突破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叙事,是14亿人共同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诗篇——在机关楼的键盘声里,在校园课堂的惊叹声中,在每颗被科学之光照亮的心灵深处,永远回响着地坛般永恒的生命追问与时代应答。

站在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的门口,我清晰地意识到:那些曾让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的内业工作,原来都是新时代“地质之歌”的独特音符。从教培机构到科普讲台,从考试失利的谷底到事业编考试的突围,从史铁生的地坛到327地质队的地质图,从轮椅辙痕到勘探足印,两种轨迹在时代的褶皱里交织——前者以文字播种星辰,后者以锤镐叩响山河。《我与地坛》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怎样在时代的断裂带中,像沉积岩般层层累积生命的价值。我听见无数青年奋斗者的足音正与史铁生的轮椅辙痕共鸣——这是共青团旗下永远年轻的誓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壮阔征程中最清澈的回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