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青春的烙印——演讲稿选登

发布时间:2018-09-13 09:32:0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地勘院 武文杰 访问次数:4701 字体大小:

 

 

 

9月7日下午,我队在队会议中心举办“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演讲比赛。比赛中,来自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选送的11名比赛选手依次上台演讲。他们紧扣主题,用质朴的语言讲好327队故事,将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和事,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那些散落在平凡日子中珍贵的点点滴滴,被选手们智慧的眼睛发现并拾起,又通过演讲将它们种入了观众的心田。现将选手的演讲稿进行选登,以飨读者——

 

90后,这一代人属于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曾经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似乎一直是他们的标签。在我队地质勘查院中,也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初涉人世,却在庐枞地区地质找矿一线挥洒汗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2017年酷暑,骄阳似火,“安徽省庐江县黄屯硫铁矿水文钻探”项目,在庐江黄屯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项目负责人张冠华带领着涂文传、王恒凯等6名年轻地质员在7月初扎进了野外勘查一线。这帮青年团队每天清晨5点出发,迎着烈日在6台钻机下忙碌着,从拂晓到黄昏,从酷暑到深秋,经过几个月的野外奋战,完成了近5000米钻孔编录和近7000米样品采集任务。体重越来越轻,皮肤晒得越来越黑,手臂上难免又多了几条伤口……他们,谁不是家中父母长辈眼里的心头肉?谁不是妻子儿女日夜的牵挂?但是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便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野外艰苦,当然有痛,但是痛熬过去了,便是痛快!”在我看来,那一台台每天震颤的钻机,仿佛震颤着项目组每一个人坚定的找矿之心。

近几年,我队的勘查项目中,物探工作量较多,经常是眼前的物探任务还在紧张进行着,下一个项目的物探工作就已经开始计划了。物探组每年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野外一线,其中就有许强平、张志、杨卫国等五名90后地质员,他们跟随物探组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安徽省,测井工作量达100多个。物探工作很考验人的毅力、耐心和责任感,有的项目短则二十天,长则几个月,每天重复性的操作看似枯燥却不能有丝毫懈怠。磁法测量的仪器净重有六七斤,队员们背在身上每天要跑两三公里的山路,遇山翻山,遇荆砍路。野外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天质朴的作业中慢慢流逝: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刺骨寒风,野外的险峻地形、划伤皮肉的刺丛……东至地区的毒蛇、桐城山上的捕兽钳……这些在外人看来望而生畏的一切,在物探队员们眼里早已是司空见惯的“老朋友”。松柏之质,经霜犹茂。小伙子们就在这一个个项目中,磨练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坚强。单位办公楼一楼大厅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几个醒目的大字每天伴随着我们上下班,我相信这几个字更加真真实实深烙在这些年轻人的心里。

在今年夏天的俄罗斯世界杯,冠军法国队的青春风暴席卷绿茵场。在我看来,我队地勘院的90后地质员们也在找矿一线的舞台上激扬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风暴。相信他们每走一步,都是离前辈们的“找矿梦”更近了一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相信他们也是想用这种努力换来的成果业绩向祖国献礼。

我今天演讲的主人翁虽是奋斗在找矿一线的青年职工,但他们代表的又何尝不是各个岗位上默默努力的每一个人?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前辈们,你们也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曾经那个满怀理想而又青涩的自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队一代代的年轻地质员在野外用饱含汗水的日日夜夜付出,把自己写进了我队地质找矿历程里,而那一个个丰硕的找矿成果中也有他们的青春烙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