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心得

发布时间:2016-12-23 14:38:4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地勘院团支部 武文杰 访问次数:1736 字体大小:

近期,局团委开展了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活动,作为一名青年地质工作者,我有幸学习阅读了曾在地质行业奋斗二十五年的温家宝同志的著作。

书中无论是野外考察笔记还是后来在管理岗位上的心得都力透纸背,阅读起来仿佛跟随作者亲历了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看着书中回忆描绘的一幅幅找矿场景,画面感极强,仿佛把读者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热情的祁连山。“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相信只有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工作、社会深刻思考的人,才能写出这种直指人心的文字。

我出生于80年代末,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庐枞地区找矿一线从事野外勘查工作。四年间的工作经历,让我理解了矿产勘查的朴实魅力和地质成果的来之不易,《温家宝地质笔记》中向我们展现的正是这种对朴实、坚毅“地矿精神”最好的诠释。

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本身的热爱,大于对这行业可能给他带来财富和地位的热爱。在书中,温家宝同志说自己喜欢野外生活,钟情于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乐趣,正是这种纯粹“工匠精神”的体现。

地质找矿有它的行业特殊性,注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播种收获”。例如从项目地质预查、普查阶段的区调填图、物化探工作,到后期详查、勘探阶段的槽探、钻探施工等,往往要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有的找矿靶区,几代地质人“三进三出”,才最终得偿所愿。这些不仅考验地质工作者的耐心和坚持,更需要对于找矿工作的热爱与不懈追求,这种踏实的“工匠精神”才是最耐久的情愫。

温家宝同志在书中形象地把地质学比作“记载了几十亿年大自然神奇演化的天书”,也提到了曾经对于《祁连山幅》中铜矿“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追索的坚持。在野外工作日记中,他总是引用名言和古诗词鼓励自己。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曾经满怀理想的青涩少年,在一个个矿产勘查项目中历练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毅。也许这就是地质找矿的魅力,让人在朴实、磨砺中不断成长,懂得为国找矿、服务社会的责任。

当看到笔记中写到“1973年通过区调在干巴河脑地区发现和控制了几条矿脉,现在该区已经成为中型钨钼矿床产地”时,我想这也许就是大自然对于曾经挥洒汗水的地质员最好的“馈赠”。地质成果来之不易,是几代地质人的血与汗换来的,作为一名地质员,我深知这一点。

我队勘查项目的“主战场”是在“庐枞地区”,这个拥有地质上术语“三面二刀”的特殊成矿背景地。现在有的项目已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找矿成果,有的还在不懈努力中。我想“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放在地质界也许应该改成“不以成果论英雄”:赋存在地下的矿产毕竟是稀缺资源,当今针对金属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更是放眼于深部,从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有时候,项目组耗费了很多心血在某地,也许最终没有得到梦想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过通过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了勘查区的地质特征,本身也是一种成就,并且在这些工作中锤炼了队员们的技能和意志,对于找矿来说,他们一样是英雄!

鞠躬尽瘁 艰苦奋斗

众所周知,地质矿产勘查是艰苦的工作,温家宝同志在书中坦言从入校第一天起,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他在笔记中写道:“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吃苦;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练”。在野外一线他忍受着劳累过度和肺部疾病的折磨坚持工作,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在日记中的话:“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更是喊出了一名地质队员应有的勇气和决心。

地质工作是科学研究,更是良心工程,每一个找矿线索都是千头万绪,苦心钻研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想要在工作中有所收获,每一步都不能浅尝辄止,既要能“钻入”地质资料里,又要联系野外实践从中“钻出来”。看着地质笔记中一张张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和素描图,我相信背后都是一个个充满汗水和泪水的感人故事。

现在的我已习惯在各地的项目来回奔波,背着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迎着每天的朝阳上山工作:跑填图、测地质剖面、编录探槽和钻孔,傍晚伴着晚霞下山,回来整理野外资料。每天的工作看似类似,却总有不同收获、缤纷的故事、难忘的回忆。遇山翻山、遇荆砍路,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刺骨寒风,野外的险峻地形、划伤皮肉的刺丛、甚至有遇到毒蛇、野猪的可能……这些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厌恶的痛苦,但在我们地质员眼里早已是司空见惯的“老朋友”。

在我看来,地下的矿产和我们地质队员们就是一种美好的“缘分”,每当在山里穿梭时,我都会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仿佛这座山从“出生”一刻起就是在等我们,并且是历尽沧桑地在那等了很多年,等来的就是一批又一批满怀理想热情的地质员们。进步和荣誉这些东西是不用刻意追求的,只有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踏实地努力才可能拥有。我相信找矿之路虽然坎坷、漫长,但是只要我们每天在野外用粗糙的双手和清晰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记录着,一张图一张图描绘着,就一定能给地质找矿工作留下令人感动的日子。

在野外,每当完成一天的任务下山,傍晚的夕阳斜斜地洒在肩上,照得我们心里一阵阵暖意,山间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零零落落地铺满了我们回家的路,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是难以用言语描绘的……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既然从事的工作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那任何职业都无法回避功利的一面,如何面对“名与利”、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温家宝同志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他在回忆中提到了自己曾数次放弃提干的机会,并在日记中写下:“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来勉励自己,他深知“人的价值不是用工资的多少作为尺度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也绝不是以挣钱多少可以衡量的”。我想他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也迫切需要倡导和坚持。

和前辈们经历过的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比,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商品经济时代。有些人关注仰慕的,从曾经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模范,变成了现在能轻易拥有一些物质资源的地产老板子女或是人气明星。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当今社会有一定的贫富差距,所以“财富”往往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有的人甚至认为“似乎物质世界里攥不住什么,在精神世界里就会低人一等。”社会中很多浅薄的炫富者只是把尊严放在玛莎拉蒂、爱马仕这些名车、奢侈品等方面,却没法安放在一个更坚实、更自信的基础上。

温家宝同志年轻时在拒绝提拔后,于日记中写道:“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于粪土”。这种对待名利淡然处之的态度,无疑要像雷音般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为理想拼搏的地质人。

 

《温家宝地质笔记》最后写道“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人,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没有辜负我热爱的人民”。

的确,每个人的青春都很珍贵,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磨砺的青春更加有意义。而这过程中,地质队员踏遍千山万水的足迹也把地勘单位的形象与文化乃至影响力传播到了各地。也许很多找矿故事会随着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抹平,但是相信地质人的找矿担当与奋斗精神会一代代传承、辐射,经久不息。

(本文获队团委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征文活动二等奖)

(地勘院  武文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