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327地质队迎来了建队六十周年。六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只是流星一瞬,但在全国地质找矿历程里,327地质队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队员,我有幸跟随单位前辈们的足迹,在庐枞盆地亲身经历了这六十年中最后四年的时光。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地质勘查行业肩负着为国找矿的责任和使命。同样地质出身的温家宝同志曾创作诗词“仰望星空”,其中凝结着每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找矿梦。327地质队自成立以来,提交了各类地质成果报告1000余份,发现和探明矿产地100多处,其中包括全国典型的大中型矿床:庐江罗河铁矿、沙溪铜矿、小包庄铁矿、何家小岭硫铁矿、岳山铅锌矿、龙桥铁矿……一个个找矿成果其实来之不易,凝聚的是几代地质人的追求与付出。每个地质找矿项目都有太多的故事、难忘的回忆,也许这些随着时间都会在历史中抹平,但相信地质人的找矿梦与奋斗精神会一代代传承、辐射,经久不息。
地矿系统在社会中的角色相对封闭,但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这面窗看到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
地质学是门文理兼修的自然科学,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大到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小到显微镜下的光薄片鉴定,涉及范围极广,并与其它自然学科紧密结合自成一套体系。这铸就了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既要拥有大局观,又要严谨于每一个细节的职业素养。
地质找矿注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耕耘收获,需要的是热情、耐心和坚持。例如从项目地质预查、普查阶段的区调填图、物化探工作,到后期详查、勘探阶段的槽探、钻探施工等,往往要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有的找矿靶区,三代地质人三进三出,最终才能得偿所愿。2014年年底,我队的“顺港项目组”在庐江县东顾山大金凹地区施工钻孔ZK2,最终在孔深800米处见矿,取得了重要的找矿进展。而东顾山地区正是60年前建队初期老一辈地质人奋斗过的地方。
我队地质勘查研究的主战场是在“庐枞地区”,这个拥有地质上术语“三面二刀”的特殊成矿背景地。但找矿本身难度很大,需要地质队员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在野外勘查钻研。进步和荣誉这些东西是不用刻意追求的,只有在一天天实实在在的日子里质朴的努力才可能拥有。找矿之路虽然漫长,但是只要地质队员们每天在野外用粗糙的双手和清晰的笔记一个字一个字记录着,一张图一张图描绘着,就一定能给地质找矿工作留下令人感动的日子。车万育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许说的正是这种意境。单位办公楼一楼大厅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几个醒目的大字每天伴随着我们上下班,没有人特意地去注意它,但它却真真实实地深烙在每一个地质人的心里。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鼓励在自己岗位上勤奋工作的人:“如果你为了俯瞰大地上的各个王国而登上了雄伟的马特峰,却意外的在山顶上发现了草莓,这也许是令人愉快的事。但是,你不是为了草莓才去攀登的。”的确如此,赋存在地下的矿产毕竟是稀缺资源,当今针对金属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更是放眼于深部,从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有时候,项目组耗费了很多心血在某地,最终也许没有得到梦想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过通过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本身也是一种成就,而项目组通过工作锤炼了队员们的技能和意志,对于找矿来说,他们一样是英雄。
今年9月,327地质队举办了“庆国庆、迎队庆”职工文艺汇演,很多年逾古稀、曾经奋斗在找矿一线的老地质工作者也受邀观看了演出。相信他们坐在台下,放眼望去,看着合唱“勘探队员之歌”的我们:都是自己曾经二十七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