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组成员与地勘一线人员合影

岩芯编录

学习使用GPS定位和填图

地质填图考察

在现场了解项目情况
深入基层同工同勤 感知基层所思所盼
——部勘查司联合经研院蹲点调研活动笔记摘登
安徽蹲点调研组
编者按
为深入了解地勘一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促进地勘行业管理和科研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国土资源部勘查司联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启动了2014年蹲点调研活动。5月13日~27日,部勘查司行业处处长徐静、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方敏,以及经研院产业所勘经室王雪、周海东一行4人,赴安徽省地勘局327地质队开展蹲点调研。本次调研重点是了解安徽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现状、地勘单位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装备配备情况、地勘一线紧缺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修订完善地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切从简,与一线地质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本期摘登部分调研笔记,反映基层情况。
走进庐枞整装勘查区
5月15日晴
根据安排,调研组今天要在庐枞整装勘查区实地调研学习。早上8点,调研组跟随327队的潘宏驱车前往。
到了庐枞整装勘查区,接待我们的是327队张总工。据潘宏介绍,张总工对庐江地区的地质情况非常熟悉,是庐江片区地质找矿的权威专家。
上午,张总工带着我们到庐江县沙溪铜矿外围深部普查项目地参观学习,我们在钻探施工现场观摩学习了地质钻探、岩芯编录的作业流程。在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工作辛苦,但收入并不高,有的人月薪不到3000元。
下午,张总工带我们去了另一处钻探现场。据他介绍,野外地质作业不仅要克服地质环境的艰难险阻,而且随时有被野生动物攻击的危险。庐江县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势比较平坦,但蚊虫较多,常有毒蛇出没。工作人员在出野外的时候都要背着药箱,里面预备着治疗毒蛇、蚊虫咬伤的药物。
晚上,我们在项目部吃了家常便饭,大家围在一起,诉说着各自的人生、工作经历,我们顿时有了回家的感觉。潘宏无意间说起的一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两个与他关系非常要好的大学同学,2013年7月在一次野外地质工作中,一个同学从山上滚下摔死了,另外一个同学目睹了整个过程,回来后便辞职转行了。潘宏说,他也曾有转行的念头,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难以割舍,就留下来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我国地勘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黄金周期之后,无论走向何处,其发展终究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撑。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地勘从业人员如果连基本的劳动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工作、生活条件不能得到改善,那么地勘人才的大量流失将难以避免。地勘行业有其特殊性,国家应该给予重视,社会应该给予关注,这个行业曾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并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避免地质找矿一线的技术人才流失。
考察调研327队老基地
5月16日阴
按照计划,调研组到327队以及分队的基地调研。今天主要考察的基地有5处,其中一处是327队队部基地,一处生产基地,3处分队基地。这些基地均位于庐江县域内,主要用于存放岩芯,位置相对偏僻。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看到,这些基地除存放岩芯外,基本都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存放在基地的岩芯越来越多,自2008年以来,327队钻探工作量加大,岩芯大概就有30万~40万米,再加上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存放的岩芯,目前几个基地存放的岩芯有130万米以上。
看护基地和岩芯的工作人员十分不易。队部基地人员相对多,有20多人,有的基地只有一两个人,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很简陋。
这些基地和岩芯应该怎样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我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地勘单位开发利用老基地,出台支持地勘单位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盘活基地,改变基地闲置、荒废的现状;二是对岩芯实物资料,应建立中央、省级、市(县)级等多级管理体系,制定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各级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并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更新置换、淘汰机制,提高实物地质资料利用与管理的效率。
体验野外地质填图
5月17日阴
今天我们参与了327队的省地勘基金项目——庐江县顺港地区铜金多金属矿预查项目的野外地质工作。
在汪工、洪工和张工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山路行进。他们说,这条新路的开辟不仅方便了他们上山跑线,还使一些岩层暴露了出来,有利于勘查工作开展。一路上,他们一边向我们讲述着工作经历,一边观察着路边的岩层,时不时停下用地质锤敲击路边的岩石,讨论岩石的成分、分析其所属的地层,给我们讲解顺港地区的地层情况。在山顶休息时,汪工、洪工和张工拿出地形图和手持GPS,教我们如何填图。
在与汪工、洪工和张工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很少有休息日、节假日。如果不出野外,他们也要到办公室整理资料,给年轻人起表率作用。他们从来没领过加班费,野外津贴每天也只有12元(目前仍执行上世纪的标准)。因此,很多技术人员都不愿意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据了解,327队内部竞聘上岗,设置了1个司机岗位、3个钻探岗位,最终司机岗位报名了50多人,钻探岗位无人问津,有些从事钻探的职工都转到其他岗位去了。去年我们在山东地矿局3队调研时也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呼吁,国家尽快提高地质工作野外津贴标准。
调研新能源勘查项目
5月19日多云
今天我们来到了泗县地热勘查项目。该项目属安徽省地勘基金项目,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项目地点距离合肥市约350公里。
早上8点,我们在327队党委书记方招信的带领下,驱车近4个小时到达项目钻探平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是为勘查地热资源,钻探设计井深1050米,投资200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工作,经测试,井下水温只有26℃,没有达到地热可利用所需的温度,目前正在做水质测试,看能不能转为矿泉水开发项目。在打井过程中,由于遇到了溶洞,仅抽水就花费了10多天时间,钻探成本大幅提高。
项目实际钻探成本超过1200元/米,远远高于地热钻探预算标准成本960元/米,最后327队又补贴了几十万元,可见矿产勘查项目风险很大。从本项目来看,本来是找地热资源,但经过大量资金投入和勘查工作,最终很可能是“血本无归”。
与327队地勘院座谈
5月20日晴
今天我们从野外工作调研转入室内工作调研。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勘单位的情况,我们与327队下属地勘院没有出野外的人员进行了座谈。地勘院现有职工约80人,大部分技术人员是50岁以上的和30岁以下的,30岁~45岁的中间技术人员少。近年来,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地勘院职工以大会战的精神,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但是目前地勘院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是受国内外矿业形势的影响,勘查投资明显减少。截至目前,327队还没有拿到新立勘查项目,现有的地质勘查项目都是续作项目。前两年上了6台钻机,今年只上了3台钻机工作。可以看出,地质勘查业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二是基层地勘人员对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感到迷茫、担忧。安徽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尚未出台。据悉安徽省政府倾向大部分地勘单位转为企业、个别单位为公益类的方案。地勘从业人员担忧,如果转制为企业,相应的政策不配套,再加上勘查市场投入下滑,项目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怎样留住人才?会不会又出现上世纪90年代地勘单位的困境呢?
三是基层地勘人员对完成“358”行动有所担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目标的完成主要归功于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以安徽省为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安徽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约9亿元,仅铁矿就发现了4亿吨,这些矿产地主要是在几十年工作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现在327队的钻探进尺在2000米左右。如果未来几年地勘行业形势下行,地勘投资必将明显减少,会影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三阶段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建议,分类改革要稳步推进,要通过分类改革促进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也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传统矿产勘查业,还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地质工作服务功能,创造新的需求,由资源型地质工作向资源、环境、工程、城市等地质转型。
与327队工勘院座谈
5月21日多云
为了全面了解地勘单位情况,以及基层人员对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诉求,调研组与327队下属安徽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工勘院”)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工勘院具有多项资质,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勘查评估治理、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岩土测试等。工勘院企业化起步较早,承担的项目主要来源于市场,约占其总收入的90%。工勘院具有“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的典型特征。职工大部分是以327队(事业法人)名义招聘的,具有事业编制的约占总人数的3/4;小部分是以工勘院(企业法人)的名义聘用的合同工,约占1/4。这种体制也给工勘院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工勘院大部分职工具有事业编制的身份,所以不用缴纳社会保险。但是,目前在申请工勘资质时,发证部门要求申请企业要提供职工缴纳的保险证明,这给工勘院将来资质延续申请造成了困扰。
对于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工勘院并不抵触。这与工勘院市场化较早有关,并且其业务收入主要也来源于市场,比较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他们存在的担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职工的退休保障问题。尽管这些年地勘院一直参与市场竞争,但其职工的收入仍按照事业单位的要求发放的,如果这些老职工以企业职工身份退休,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他们觉得不公平。如果把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体系,他们的养老保险怎么补交?谁来补交?
二是市场公平问题。地勘单位从事工程勘察并不是其本身业务领域,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行业保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工勘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改革后地勘单位工勘事业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另外,地勘单位的工勘设备相对落后。因此,希望政府在推动地勘单位改革的同时,支持地勘单位工勘设备更新升级,提高地勘单位的工程勘察市场竞争力。
与327队退休职工及岩土、地建公司座谈
5月22、23日晴
根据安排,调研组这两天分别与327队退休职工,以及队下属安徽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岩土公司”)、安徽地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以下简称“地建公司”)职工座谈。岩土公司,是“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主要从事地质钻探、桩基等方面的业务。地建公司,现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多项资质,主要从事岩土、房屋建筑、水利水电等方面的施工工程。
通过座谈,我们感觉到,地勘单位对分类改革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也表示支持,但同时也提出,地勘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地勘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市场化还比较困难,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要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地勘行业及地勘单位的发展。
近10年来,随着矿业经济的繁荣,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仍存在问题和困难: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例如:目前327队在职职工约1000人,离退休职工约1200人。二是待岗人员负担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地勘行业进入低迷期,地勘单位为减轻负担,让一部分人成为待岗人员。目前,327队有200多待岗人员,单位需要承担他们的工资、医疗等开销。
因此,建议在政府主导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支持地勘单位的发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导地勘单位产业多样化,促进地质科技装备水平的提高,规范地勘市场,加大地质勘查投入。
(本文于2014年7月2日在《国土资源报》5版整版刊登。)
上一条: 我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