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默默奉献的327队找矿人

发布时间:2013-08-20 08:56:1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信息作者:吕玉琢 访问次数:2221 字体大小:

    千年华夏,滔滔水,巍巍群山,说不尽山河壮丽,道不尽瑰宝蕴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无数珍贵的自然资源在这块神奇的典藏。几代充满活力的 327地质人,肩负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不断在庐枞盆地为祖国找矿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有着辉煌的过去,曾发现多个大中型矿产地。罗河铁矿、大包庄硫铁(铁)矿、沙溪铜矿、肥东磷矿、何家小岭硫铁矿、龙桥铁矿、岳山铅锌矿等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大中型矿床,积淀着327队厚重的找矿史。地矿部授予的“功勋地质队”称号,就是对327队地质人的最好褒奖。

    然而,辉煌属于昨天。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经历产业结构和经营战略调整的阵痛后,地勘单位迎来了地质找矿的第二个春天,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象春雷一声巨响,吹响了加快地质找矿的号角。

作为327队地质找矿的带头人——副队长、队总工程师兼地勘院院长的张千明,重任在肩,谋划找矿主攻方向。他首先考虑的是争取更多项目,以项目推动找矿突破。为了项目,他殚精竭虑,经常深入野外一线,与项目组的同志仔细观察研究岩心,了解进展情况。在小包庄普查的2602钻孔打到1300米时,是决定加深还是终孔,他没有轻易决策,而是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利用刚买回来的一套70多万元的测井系统进行查证,结果显示深部有异常反应,于是,他果断决策,加深钻孔,果然在1350—1755米发现厚大磁铁矿体。此后,经过几个深孔验证,小包庄第二找矿空间终于发现了大型铁矿。与此同时,沙溪铜矿也不断传来喜讯,沙溪铜矿资源总量不断刷新,有望达到特大型铜矿田规模。庐枞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安徽省高度重视。327队为安徽找矿作出重大贡献,而这其中张千明同志,功不可没。

地勘院副院长高昌生是小包庄铁矿普查项目组的负责人。在接收任务后,他积极开展工作,冒严寒战酷暑,和项目组的年轻同志奋战在野外第一线。从岩心编录的格式、内容到劈样、送样,每一个环节,都有高昌生忙碌的身影,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地质队员,并悉心指导他们,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挑起为国家找矿的重担。在工作中,他总是兢兢业业,严把质量关,及时编制图件,综合找矿信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他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充分利用深部找矿信息开展工作,为小包庄找矿突破作出了贡献。

地勘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尚世贵,不仅认真抓支部的党务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对从事的物探工作,他更是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野外物探工作中,他经常带领物探组的同志爬山越岭,与年轻的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小包庄铁矿普查项目初始立项中,他遵循就矿找矿原则,充分利用物探信息选取靶区。小包庄2602钻孔深部物探测井发现磁异常后,他及时解析,并提出加深查证建议,钻孔验证结果表明,尚世贵同志的解析和加深查证的建议是正确的。他这种对事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

在野外最辛苦的莫过于从事物探、化探、地质普查的队员们。他们每天清晨出发钻丛林,涉沟壑,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他们都要将规定的样品采集回来;物探测量的同志还要身背高精度测量仪器,一个点一个点测量,一个数据一个数据采集。如今山上的植被十分茂盛,队员们一步都艰难。为了寻找GPS测量参考点测量队员经常要个小时的丛林。由于灌木杂草丛生,年轻队员的脸和手常常被划破。最为要命的是山上的毒蛇、黄蜂、蚂蝗,队员们一不小心就被叮咬,尽管疼痛难忍,但他们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默默地为找矿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

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铜金矿是我队找矿工作又一个闪光点,项目负责人池月余在沙溪铜矿区工作多年,他对待岩心编录,化学分析采样、送样等,件件事必躬亲,尤其在炎热的夏日,我们常看见他在野外挥汗如雨,或独自编录,或指导青年队员,或与专家、领导一起察看岩心,或讨论研究下一步工作。

虽然沙溪铜矿钻探工作量巨大,编录任务十分繁重,但项目组的年轻队员都勇于担当,他们对每一个钻孔都认真编录,仔细采集样品,及时编制图件,推动项目开展顺利。

小包庄铁矿普查和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铜金矿普查之所以获得重大发现,是因为有327队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是因为有全队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是因为有上述地质人的默默奉献,才会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

    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省国土资源厅、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大力支持和关心,离不开唐永成、汪祥云等老专家的悉心指导。

周利胜是岩土公司钻探工程处经理,负责队找矿项目钻探生产工作。在小包庄项目施工刚开始,周利胜便遇上了拦路虎,少许钻井深部难以达设计要求,钻探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周利胜同志吃住在野外,不畏艰难,带领钻探队伍大胆创新,严把质量关。在施工钻孔ZK2-1中,科学管理,仅用80天就打到2100余米,创我队找矿最深纪录。

记得2013年正月初八,还没有上班,周利胜和他的同事们商量第二天清晨去钻机了解一下春节期间值班的情况,谁知夜里下了一场暴雪,周利胜毫不犹豫地说,走,到钻机去。他对同事说:“越是这样恶劣的天气,越要关心机台的生活。”看班人员见到周经理,惊呀地说:“下这么大雪,您怎么还来了?!”,当他看到机台安全、职工生活正常,他便放心了。

安全探矿科负责队安全、探矿生产管理工作。在小包庄铁矿、沙溪铜矿等众多勘查项目钻探生产中,科长宫六零、副科长吴志刚,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一年四季坚持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排除,确保了安全生产。

记得20091115日,天下着小雨,宫六零同志忙碌一上午后没顾得休息,又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凤台山脚下,他仔细察看和询问机台的安全情况,与机台负责人交底,并把有关情况记录下来。离开机台时,他总不忘提醒机台负责人:“明天要下大雪,要注意防雪防冻。”晚上,鹅毛般大雪就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第二天,项目部接到凤台山钻探工地1号、2号机台面临断炊的告急电话,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宫科长得知了这一情况,马上说:“我开车送。”短短的5公里的路程,越野车开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将大米送了上去。喜出望外钻工们笑呵呵地说,这下,就是再下几天雪,也不会饿肚子了。

像这样在327队地质找矿工作中,默默无闻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创造了我队找矿成功的昨天,也为美好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作为庐枞找矿的主力军,在队的正确领导下,327队找矿人必将发扬“三光荣”精神,用科学的思想,实干的行动,大胆创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327队明天会更好。

 吕玉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