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志超同志受到表彰

耿志超同志在327队召开的表彰座谈会上发言
2012年春运期间,人头攒动的合肥市火车站,合肥市中心血站组织无偿献血志愿者正在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安徽地矿局327队的电工耿志超,按照市中心血站的要求,早早地来到火车站,穿上志愿者的红色马甲,跟已经到了的朋友们打打招呼,就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了。“您好,我是无偿献血志愿者,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么?”进站口处,耿志超用还带着合肥腔的普通话热情地为乘客服务。拎着行李几趟一下来,汗水就已经浸透了贴身的衬衣,一阵风刮来,不禁打了个寒战。可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疲惫,反而尽是“乐在其中”。像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耿志超这些年已经参加过很多次,他也没有仔细数,反正只要血站安排,他是必定到场、必定尽心尽力的。
耿志超,是327队的一个普通电工,队上哪里线路出问题了,哪个办公室灯坏了,一个电话他就立即赶到。而在工作之余,他最重要的活动、最牵挂的事情都是“无偿献血”。从十二年前第一次踏上献血车的那天开始,耿志超的生命中就多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是如血液般鲜艳的红色。
2000年夏末的一个上午,耿志超去市里办事,回来的路上机缘巧合路过省政府门口的一辆献血车。当时整个合肥还只有这一辆献血车,不经过这是看不到的。“无偿献血是光荣的!”看着献血车上标语,耿志超走近仔细看着车旁的宣传版画,“无偿献血,无上光荣”“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看到这些,一向乐于助人的耿志超主动踏上了车:量体重、测血压、询问、填表,挽起袖子,坐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他细细地打量起这车子来,外表普通的一辆大巴车,想不到里面竟然是各种医学仪器和穿梭其间的的白衣护士。椅子上有人躺着,流淌着暗红色血液的软管一头连着血袋,一头连着一根粗粗的针头,此时那针头正插在那位献血者的臂弯处。看到这里,从未见过这“阵仗”的耿志超臂弯微微发酸……
护士走过来,他便张口与人攀谈,好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得知临床用血紧缺、目前的无偿献血量根本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时,他却再也不知道紧张了。护士简单几句话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那天从献血车上下来,便有一种使命感从他心底油然而生。这份使命感来自于他内心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怜悯。
从那以后,每隔半年他便去献一次全血,有时看着时间到了,便自己坐车去市里找献血车。但是在最初,献血是他自己的小秘密,他并没有告诉家人,尤其是怕生病年迈的父亲担心。2005年初夏,耿志超的一名同事因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伤情严重急需输血,可这时医院却血库告急,一时无法调剂。耿志超得知后,立即赶往医院,出示献血证并办理了优先紧急调用血液的手续,帮助同事度过难关,脱离了生命危险。
耿志超对这件事情一直铭记在心,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献血可以利人利己,而是亲眼所见临床用血的缺口对于急需输血的病人、伤者来说是多么地让人揪心!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将献血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的决心。并且,在2004年,他毅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
由于全血献血者至少要间隔半年才能再次献血,所以一开始的几年,耿志超总是算着时间每半年便去献一次血。后来,耿志超通过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了解到,在临床用血时,血小板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全血,而且对于献血者自身来说,血小板的再生周期也比全血再生周期要快。因此,从2006年开始,他开始捐献血小板,也就是成分血。
然而,400多毫升的血液只能提取10%左右的血小板,为了提取到一个治疗量的成分血,通常成分血的采集需要分4―5个轮回,从献血者身体中的2000多毫升的血液中提取250毫升左右血小板,这要求他们躺在那里近一个半小时,并且还要根据情况需要,不时抓握压力球。每每看到光洁的针头插入自己搏动的血脉,那些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血液中的精华”流淌出来,想着它们将要被送去挽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生命的时候,耿志超,这个平凡地不能再平凡的地质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血液有了别样的意义,也为自己传递着生命的讯息感到无上的荣耀。
就这样,春夏秋冬,他总是定期去捐献血小板。
赵庆平,合肥市中心血站原主管检验师,退休后的她在血站做献血者服务工作。她近乎激动地说:“就应该弘扬像耿志超这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献血是无偿的,我们不能绑架别人来献血。如果没有这些人定期地来献血、献血小板,临床一份血都没有!”
2012年7月下旬的一天,血站的联网系统显示合肥市各大医院当天用血需求是60份治疗量的血小板,可是,全国血站当天只采集到6份血小板,才10%!这个缺口是非常大的。说及此,赵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所以像耿志超这样的能够定期来捐献血小板,能够在血库告急时一个电话预约就过来的人是非常非常不错的。在我们这个位置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思想境界的区别,不牵涉年龄、职务、有钱没钱,像他这样的人,看似很普通,但是在我们看来,他是真正有爱心的好人。”
其实,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对于献血的偏见,从献血有害身体健康到献血可能会传染疾病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耿志超在这十几年中,也没少遇到这样的偏见,特别是2009年和2011年他分别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和金奖之后,有些不解的人还会说他是为了荣誉而献血。可是,谁会用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血液去换取一个证书呢?这时,他所在的327队用感激、感动和感谢成为他的强大后盾。队上不仅在队报刊登文章宣传他的奉献精神,还在他获得金奖后召开座谈会,给予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号召更多青年职工向他学习并加入到无偿献血这样的公益事业中去。
其实在那场座谈会中,就有因为他的宣传而走进血站捐献成分血的一位女职工。带她去血站前,耿志超就以自己的经验反复叮嘱着:“要吃早饭,要休息好,这是对用血的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献血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刻不停地说着献血注意事项,缓解别人的紧张情绪,还顺便普及普及献血用血知识。护士看着都插不上话,笑称他:“耿师傅,你说得那么好还那么‘勤奋’,快成我们的宣传员了。”
实际上,耿志超早就可以算是个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了。在单位,他每和人多聊几句便不自觉地谈起献血的话题,向人说着关于的献血的点点滴滴:“临床的血液需求量、血小板需求量非常大,缺口非常大,好多人到医院了没血啊……”一听到有劝他不要再献血的“善意反驳”,他总会有些孩子般地着急:“你要说献血有一点点害处,那我都献了十几年了,也丝毫没有影响啊……”他时常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血液卫士,看到社会上对献血有不同的想法,听到血库又告急,想着医院里那些急需救助的人时,他真的会寝食难安。
耿志超现在已经有9本无偿献血证了,9次全血、18次成分血的捐献记录,相当于近20000毫升的血液,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全部血量!在我们惊讶的时候,他却说:“公益事业要公众去做,我经常为自己所做的这些感到自豪。我还没到55周岁,还会继续献血;而且只要血站需要,无论何时,我还会一直去做志愿服务活动。”
上一条: 我队耿志超喜获首届省直机关道德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