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回老家,一位老同学请吃饭。当我看到餐桌上久违的野生芦蒿、马兰头、荻笋时,不由得勾起我对鸡爪菜的回忆。
那是1978年春,我们测量组的5位同志结束了罗河铁矿测量任务,奉命来到庐江县何家小岭,为该地区即将开展硫铁矿详勘做测量基础工作。当时,因我们人员少,单位没有在山上办食堂,我们便选在生产队会计家住宿兼搭伙。
那时,会计家被认为是生产队条件最好的家庭之一,但每次吃饭,端到餐桌上的菜,不是萝卜青菜,就是南瓜山芋之类。这倒不是会计家小气,一是因为离镇上集市远,去集市买菜很不方便;二是有钱也难买到凭票供应的猪肉等紧俏食品。热情好客的会计母亲,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把平时省下来换酱油食盐的鸡蛋,隔三岔五地蒸给我们吃。看着会计80多岁的老祖母和瘦弱的父亲,我们都不忍心把筷子往蛋碗里伸。
一次,会计的嫂子从山上采了鸡爪菜的嫩芽带回家,会计母亲用开水将鸡爪菜烫了烫,便下锅炒给我们吃。第一次吃这种山珍,大家感到味道好极了。于是,我们几个年轻人利用早饭前的时间跑到山上采鸡爪菜,有时鸡爪菜采多了,会计母亲就用开水烫后放在外面晒干,大家想吃时,就抓一把放在温水里泡开洗净,让会计母亲给我们做菜。
半年后,山上的盘山路经过我们测量由民工修通了,钻机运上山了,食堂建起来了,我们随之结束了在会计家搭伙。
离开何家小岭已有30年多年了,平时一提到吃野菜,我便想起在何家小岭山上搭伙时吃采鸡爪菜的经历。
(本文刊登在《国土资源报》2012年4月27日12版茶坊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