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地矿文化 > 职工文苑

“不要告诉树生”

发布时间:2012-06-17 10:32:02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报 信息作者:王树生 访问次数:1870 字体大小:

父亲走的时候我在非洲莫桑比克。得知消息那天是20081218号,天空正下着倾盆大雨。一向燥热干旱缺雨的非洲,当天骤然下起大雨,仿佛老天也与我同悲。上午有朋友从国内打电话给我,说我父亲于两个月前(1018号)去世。
  “不要告诉树生。”这是父亲临终前留下的惟一一句话。父亲给我所有的亲人、朋友打了招呼,不要告诉我这个父亲惟一的儿子,怕我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去尽孝而急坏了身体,怕我不能回去奔丧而影响了工作,怕我不好好工作而影响了前途。就这样,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我的妻子和姐姐,在亲朋好友及乡邻的帮助下送走了父亲。就在亲人们悲痛欲绝的时候,我却在遥远的非洲国家莫桑比克,为了祖国伟大的援外事业努力工作。我想,弥留之际的父亲一定瞪着无力的双眼,想在那么多亲人中,搜索到他最疼爱的儿子的身影,再看我最后一眼。但是,他还是带着牵挂和思念绝望地闭上了双眼、垂下了劳累一生的手。
  父亲一生朴素、耿直、节俭。为了我们,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多花过一分钱,抽着便宜的烟,喝着劣质酒。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是一身工作服。别人问:“老王,你怎么这么节约?”他总是找理由说:“这个结实耐穿。”不论在单位还是退休在家,父亲总是不停地忙碌。邻里有事,他总是热心帮忙,跑前跑后、忙上忙下。母亲埋怨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他总笑着说:“不碍事,这也是在锻炼身体。”
  听村里的老人讲,我父亲从小就过着非常苦的日子,爷爷奶奶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几个姑姑小小年纪就到别人家当童养媳,父亲给地主家放牛,有一餐没一餐地长大。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饿得全身浮肿。为了活命,他逃荒到东至木材收购站,伐过木、放过排。父亲在三九天放排几米长的竹篙,插进江水里再拿出来就是一层冰,随身只带一些咸菜和馒头,在木排上一待就是十天半月不靠岸。父亲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自己成了一名拿国家工资的工人,一个月十几块钱,养活着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母亲和我们。我现在真想象不到父母那时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真的不敢想象那时的日子是怎样一天天熬过来的。
  我的一个远房大伯曾嘲笑我父亲:“你要是能在红庙(我的老家)盖得起房子,我就顶着簸箕在庄子里爬三圈。”父亲为争这口气,和母亲从一双筷子攒起,终于在老家盖起了三间高大敞亮的房子。母亲带着姐姐从江南回到老家,我就是在父亲盖的房子里出生的,并在这个房子里长大成人。父亲为了能够照顾我们母子,又想方设法从几百里之外调回来;为了省下路费贴补家用,父亲攒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周从几十里之外的单位骑回家帮母亲种田……就这样年复一年,父亲的头发一天天变白了,身体也消瘦了……
  “一代总比一代强”是没有读过书的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叫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希望我们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为父亲长期在野外工作,很少回家,我从小调皮捣蛋经常犯错误,母亲又总是袒护我,从来都舍不得打我,父亲偶尔回来我便装乖,所以我总能一次次地逃脱掉皮肉之苦。即使我被抓个现行,父亲也只是咬咬牙,把我关在屋子里,罚跪几小时。我参加工作后,父亲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工作,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要尊敬师傅、团结同志。我每次回老家,父亲总是重复这样的话:“好好干,别怕苦,别怕累,睡一觉就好了。”出国前的一天,我回家和父母告别。后来,父亲送我到村口,一路走,一路叮咛。车开远了,父亲还站在村口挥着手。
  没有想到,那次离别竟成为我和父亲之间的诀别。消瘦的父亲站在村口默默挥手的样子,始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他的叮咛声,也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
  不孝的儿子,不能在最后时刻为父亲送终,我遗憾,我心痛。
  一晃几年,我又在非洲莫桑比克带队施工援外项目。我站在蓝天下、碧海边,看着工地上忙忙碌碌的同事们,心里却想着远在天堂的父亲。他似乎正微笑地注视着身在异国他乡努力工作的我,仿佛满意地说:“我的儿子树生成熟了,能带队伍了,干得好!”

(本文刊登在《中国矿业报》2012年6月16日B3故事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