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太白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千古绝句,道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旷世友情,更让世人对地处皖南泾县山村的桃花潭产生了许多遐想,使其名扬四方。2012年5月26日下午我有幸踏上了这片土地。
桃花潭在青弋江上游,离泾县县城大约45公里,南邻黄山,西接九华山,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区。我向当地的村民打听桃花潭的来历,当地人说当地将开阔的水面叫做潭,相传在阳春三月,因潭边的玉屏山上满山桃花映红了潭水,潭上潭下火红一片,因此得名桃花潭。
桃花潭,因花美名,因诗扬名。根据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中记载,唐天宝14年,李白来到当涂县投靠当县令的叔叔李阳冰。汪伦原是泾县的县令,后来辞官寓居在桃花潭畔。他很敬仰李白,特别是对李白的诗更为欣赏。当他得知李白来到当涂县,便书信一封托人交给他,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李白看信,得知有酒有花,非常高兴,一路骑马乘船300余里,来到了多山静僻的桃花潭。汪伦设酒接风,盛情迎接远到的诗仙。席上,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亦非有万家之数,乃店主姓万。”两人举杯大笑。经常玩弄文字的李白,没想到自己也被文字忽悠了一回,李白并没有生气,却很感激汪伦的这番盛情,便在桃花潭逗留了数日。在与汪伦的相处中,两人感情俱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返程时,汪伦赠名马8匹,宫锦10端。临别时汪伦依依不舍,又在桃花潭岸边的石板上舞动着宽大的袖子,踏地为节挥手作歌,边歌边舞送别李白,李白被深深地感动了,船行桃花潭便诗性大发,吟出了那首《赠汪伦》千古绝句。桃花潭的传说有很多种,我更相信这种比较贴切。
当年的万家酒楼已移往别处,唯有桃花潭还静静地在流淌。
当你走进桃花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静流淌的潭水,桃花潭水宛如一条飘动的晶莹剔透的绸带,穿过小村。潭面水光潋艳,潭岸怪石耸立,春季绿树丛生,古树青藤纷披。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翟氏大宗祠、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狭小搁脚、幽幽的空巷、斑驳墙面和地上铺着石板的古街道……
我慕名而来的是想一饱桃花潭美丽晨雾的眼福。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睡醒,已是5点30分,于是,急急忙忙起床,透过徽派建筑的格子窗户,果然看见潭上飘动的晨雾,若身披轻纱的仙女,在潭上随意地挥动着舞姿,美妙极了。啊!太美了!我顾不上梳妆打扮,急匆匆地跑出门外,在潭边狂奔着,疯狂地咔嚓咔嚓按动着快门,把这飘逸的晨雾定格在我的相机里,似乎更想冲进潭中,把自己也融进这美妙的晨雾里。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难得的美景,我又跑到桃花潭一座通往古街的石桥上,放眼望去,潭面上薄雾瞬息万变,转眼间,一叶小舟从雾霭里飘曳出来,那是早起的船夫在摆渡,接送早起过潭的村民。潭面小船悠然而行,两岸民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宁静的江心小洲芦苇簇拥,临风摇曳,剑叶萧萧。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田园风景画。嘘……我赶紧放轻了脚步,怕我匆匆的脚步声打破了古村的宁静,对岸万村还沉睡在晨雾中呢,四周还静悄悄的……
桃花潭很静,很美,美得我不忍惊动她。远远的一缕白雾飘来,竟是那样具有曼妙的诗意,那么让你陶醉。(图/文 龙江)